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332703
大小:36.06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0-20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兰州一中2018-2019-2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题语文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填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第Ι卷阅读题(72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顺民心”是先秦诸子对于如何治理国家而制定的一条重要的原则。但他们对于“民心”的理解又有所不同,只是将其作为一个理所当然的依据。对“民心”的不同理解,使他们对于如何治理国家产生了不同意见。在春秋战国时期,“民”的范围应是指“国人”——宗族之人(包括贵族),或者“庶人”——社会上
2、所有的一般民众。《论语?子路》中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可见,孔子对于“民心”的理解,首先是“富”,其次是“礼”。“礼”是社会的秩序,是百姓遵守社会等级与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一种约定。百姓对于统治者与社会秩序的信心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来到这个国家,所以有了“礼”的保障,百姓就会“既来之,则安之”。而同时,“富”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孔子出身贵族,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有礼的文明社会当中。老子是史官,一向主张“无为”,他的论述时常是建立在君主的立场上;而百姓,在他看来就
3、像“羊”一样是可以驾驭驱使的。百姓的心会被统治者所导向,所以统治者不能够使百姓生起异心。在老子的眼里,百姓的意志是会随着天下形势不断地变化的,而且并不能做出自我判断。百姓最舒服的政治姿态就是符合“道”运行的政治姿态,这是最自然的不被打扰的状态。百姓少税少役,少受指令的限制,君主不矜功好战,自然就会积累财富。同时君主还应对百姓一视同仁,百姓愿意生活在一个平等公正的社会当中。法家韩非子的思想主要是为君主服务,而非为百姓着想,由此与老子所言称之“以百姓心为心”的平等之思想不同。韩非子认为百姓所希望的理想社会,是君主圣人能够公正审判是非,要公正平等,要治乱饬邪,制止淫荡泛滥。有明法严刑可以
4、让百姓规范自己,杜绝恶的行为,杜绝僭越,使国家富强。韩非子是贵族出身,对于百姓的生活并未体贴过多,他所理解的民意,是从理论逻辑出发去推想的,把行法令、定是非、去奸邪放在第一。墨子在论述当中经常用人民死亡来说明儒家过于注重礼、排场,以此来证明政教不可行。在其他诸子的论述当中,并没有一家,有如此多的民众死亡事例。墨子身处人民大众之中,深知他们的难处,所以他提出节用、节葬,都是为了提供更多的物质需求,满足更多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墨子认为顺民心者,能够得到鬼神的祐助,并以此作为应该爱惜民意的依据。(摘编自江咏《先秦诸子“民心”说内涵之差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3分)A.儒家、道家、墨家都将“顺民心”作为治理国家的依据,但他们对“民心”的理解有所不同。B.使百姓富足并不是最终目的,使百姓知礼才是孔子所认为的接近理想的状态。C.老子站在统治者的立场,建议统治者像驾驭驱使羊一样役使百姓,不使其生异心。D.韩非子所认为的平等是法制上的平等,这与老子认为对百姓一视同仁的平等思想不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家的民心思想是达到“富”与“礼”,文中冉有与孔子的对话就直接佐证了这一观点。B.第三段侧重论述道家主张的统治者要“无为”而治,顺“道”而为,同时兼顾公正。C.法家的民心思想是法令公正,第四段侧重叙述韩非
6、子的法制思想是为君主服务。D.末段论述了墨家的“顺民心”的思想,与儒家对民心思想的论述形成对比关系。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子认为民心随势而变,但百姓并不能做出自我判断,因而统治者要顺其自然。B.儒、道、墨三家因自身的社会地位不同,从而对“民心”的理解也产生了差异。C.儒家、道家、法家与墨家都认为君主要坚持顺民心的原则,国家才能治理得好。D.孔子的先“富”、老子的“少税少役”、墨子的“节用”都体现了对百姓的关注。(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诗词与音乐的碰撞,抑扬顿挫与绕梁三日的结合,《经典咏流传
7、》的目的是经典永流传。这档探索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节目给诗词带来了不一样的演绎与解读。经典诗词的传承不应该只存在于语文课本中,更不应该只存在于老师逐字逐句的解释之中。每首诗词都有自身独特的意境和韵味,僵硬的讲解会破坏这份美感。诗和歌的结合,是回归也是创新,这种结合赋予了传统诗词文化一种新的传承形式。“寓教于乐”是教育工作者常常挂在嘴边的四个字,“教”是目的,而“乐”是手段,经典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寓教于多种形式。传统文化有时离我们很远,远到反复朗读背诵,逐字逐句分析也觉得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