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321210
大小:1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0
《英语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教学设计及课后作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晏子使楚》教案教材简析:《晏子使楚》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本文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驳,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课文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教学目标:1、会写13个生字,会认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侮辱、威风、矮小、
2、冷笑、为难、规矩、招待、囚犯、出息、大臣、盗贼、取笑、笑嘻嘻、赔不是、实话实说、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是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教学准备:学生:充分预习,收集有关资料。教师:制作教学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读课题,认识晏子1、认识晏子出示晏子图片简单介绍:晏子是山东高密人,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他的真名叫晏婴,那为什么人们又叫他
3、晏子呢? 请大家回忆一下,古时候有哪些人的称呼中有”子“?(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孔子、老子、孟子......) 小结:“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那么,晏婴有什么出众的地方人们会尊称他为”晏子“呢?今天,我请大家当一回齐国的小记者,随大夫晏子一起出使楚国,去认识晏子,了解晏子。 2、简介时代背景。3、检查预习字词情况。二、初读感知,走近晏子 1、听情景朗读,思考回答晏子出使楚国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给课文中的三个故事加个小标题。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2、故事的起因是什么?请学生默读一二自
4、然段,勾画出相关语句,指名读。(晏子想侮辱晏子)3、围绕“侮辱”这个词,你想提出哪些问题?三、布置作业:找出晏子和楚王的对话,同桌分角色读一读,想想要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才能读出人物的特点?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昨天我们已初步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知道了楚王和晏子三次交锋,晏子都利用自己的机智大获全胜,那么楚国是如何接待晏子的?晏子有辱自己的使命吗?出使的结果又是如何?这些都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关注的。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让我们跟着晏子去看看。二、细读课文,感悟晏子小组合作学习,课件提示:(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找
5、出相关语句,说说楚王是个怎样的人?(2)晏子是怎样应对的?读一读相关语句,议一议他的话妙在哪里?(3)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结果怎样?师生汇报交流:(一)让钻狗洞。1、谁来说一说楚王第一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反击的。出示晏子的话,指名读。2、谈谈你对晏子所说话的理解。评价晏子的话妙在哪里?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练读、指名读)4、接待的人把话传给楚王,楚王心里会怎么想呢?(二)齐国无人1、情景表演(四人小组,要把你们当时观察到的晏子和楚王等人的动作、神态、语气通过表演体现出来
6、。)2、理解晏子的能言善辩在这个回合中,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晏子如何回击?(1)说说理解与感受。(2)教师引导,理解感悟“言外之意,弦外之音”3、听了晏子的回答,楚王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三)齐人盗贼出示课件:在酒席上,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理解楚王这些话的言外之意:齐国人是盗贼。面对此情此境,晏子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1、指名读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2、师生解读晏子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3、“水土不同”指的是什么?晏子在说什么意思?体会晏子的话妙在
7、哪里?四、超越文本,学当晏子1、小记者们,面对楚王的侮辱,你们准备怎样反驳呢?2、楚王听了你们的反驳,只好说:“......!”3、故事最后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不敢不”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什么?五、开招待会,齐夸晏子1、在出使任务即将结束的时候,晏子和楚王准备召开一个记者招待会。爱提问的小记者们,你们可要抓住这难得的机会,有什么问题就当面问问晏子和楚王。(角色扮演,回读文本)2、各位小记者,我们的报道任务已经圆满完成。齐王和人民正焦急地等待着大家的消息,你能用简短的几句话来夸夸我们晏子大夫吗
8、?(以新闻报道的格式练写,部分投影交流)六、小结延伸,积累运用七、布置作业用你自己的话夸夸晏子(100字左右)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侮辱楚王晏子不敢不尊重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