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319184
大小:178.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0-20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__》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学校代码:13899学号:XXXXXXXX作者:XX专业:针灸推拿学班级:09级X班指导老师:XXX2013年4月10日摘要2关键词21偏头痛的中医认识22治疗方法32.1毫针疗法32.2头针疗法32.3腹针疗法32.4耳针疗法42.5刺络放血疗法2.6其它疗法3评述与展望5参考文献5致谢8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作者:XX指导老师:XXX(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针灸推拿系2009级09503030)[摘要]通过搜集阅读近几年文献,加深对小医治病理念的理解,从毫针疗法、电针疗法、腹针疗法等六个方面对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了系统总结。结果表明被称为
2、绿色疗法的屮医针灸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在治疗此病上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取得了不错的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仍需做更深入的研究,以期取得更加满意的效杲。关键词偏头痛针灸治疗综述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偏头痛在人群屮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两侧头痛,常伴冇恶心和呕吐。少数典型者发作前有视觉、感觉和运动等先兆,可有家族史。主要包描有先兆的偏头痛和无先兆的偏头痛⑴。偏头痛的发作可与多种因索有关,包括各种理化因素的刺激,精神因素以及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但是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了,各国的学者就此提出了多种学说
3、,较为公认的有血管学说、皮层扩散性抑制(CSD)、三叉神经血•管学说等。我国传统屮医学从整休观、辨证论治角度出发,在长期临床实践屮已显示出治疗本病的特色和优势,针灸在偏头痛的理论研究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现就近年来针灸治疗本病有关文献做一综述如下:1偏头痛的中医认识偏头痛属于“头风”、“脑风”、“偏头风”等范畴,首载于《内经》,《素问•风论》曰:“风中五脏六腑Z俞,亦为脏腑Z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姚止庵云:“脑风者,风入于脑,触风则头微痛,时流清涕,与鼻渊相似
4、也。”吴崑注「'脑痛,脑风也。”张志聪乂注:“以水灌道为沐,新沐则首Z毛凑开,中风则入于首Z皮肤,而为首风。”李东垣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后世临床基本基于此。笔者认为,偏头痛属于头痛的特殊类型,起病急,反复发作,病程往往较长,病因病机主要为外感六淫Z邪、情志失调、饮食失节等,最终导致少阳经络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或气血两虚、肝肾阴虚导致少阳经络气血不足,不荣则痛。病性或虚或实,但往往以虚实夹杂为主,治疗当以疏散外邪、疏肝泻火、健脾化痰、滋阴降火等,或虚实兼顾,以疏通经络气血或益气养血,最终达到“通则不痛”、“荣则不痛”的目的。2治疗方法临床上治疗偏头痛
5、的方法多种多样,在针灸方面主要有毫针疗法、电针疗法、腹针疗法、耳针疗法等,但取得了很好的疗效。2.1毫针疗法毫针治疗偏头痛在针灸临床上主要遵循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的原则。胡氏⑵取穴风池、率谷、悬钟、天柱、膈俞、肝俞、胆•俞、太阳、外关、合谷、太冲、阿是穴,随证加减。主穴风池得气后使针感到达头侧为住,阿是穴行泻法,余穴施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治疗89例,显效55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79.8%o陈氏⑶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为主,主穴取太阳、风池、率谷、外关、列缺、中渚。风邪袭络者加侠溪、阿是穴;肝阳上亢,加太冲、行间;虚阳上扰加太溪、三阴交,其中实证用
6、泻法,气血不足者用补法,治疗45例,显效29例,占64%,有效13例,占29%,无效3例占7%。总有效率93%。常小荣⑷等应用针刺少阳经特定穴治疗偏头痛。治疗组30例取少阳经特定穴:角孙、外关、阳陵泉、丘墟。对照组29例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取非经非穴。结果治疗组治疗治愈率80.00%,对照组治愈率为37.93%O2.2头针疗法头针是以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理论作为其取穴定位的主要依据,在头部的特定区域给予刺激,最终通过对神经的调整作用,使脑血管紧张度降低,血充盈及供氧增加,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胡氏⑸等取顶中线,颛前线,颛后线,顶颖后斜线下2/5,枕下旁线治疗偏头痛
7、,男性患者5例,女性20例,结果治愈13例(52%),显效10例(40%),无效2例(8%),总有效率92%。陈氏⑹等选取30例偏头痛患者,其屮男17例,女13例,在头部双侧感觉区和运用区进行针刺,结果治愈10例,显效2例,冇效13例,无效5例,总冇效率83.3%。临床实践表明,本法能调节神经紧张度,缓解脑血管界常收缩舒张从而改善症状,刺之可使受阻气血得以畅通,达到气血调和之效。吕氏⑺等采用腹针疗法治疗偏头痛,基本处方:中脫屮刺、阴都浅刺(患侧),留针20〜30min,随症加减:伴有外感症状加双上风湿点(中刺);伴脾虚痰湿症状加气海(深刺)、双大横(深刺);
8、伴气滞血瘀症状加气海(深刺)、关元(深刺)、双滑肉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