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化研究(三)

郑文化研究(三)

ID:44319114

大小:1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0

郑文化研究(三)_第1页
郑文化研究(三)_第2页
郑文化研究(三)_第3页
资源描述:

《郑文化研究(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郑文化考研之(三)正说郑氏始祖广东郑文蔚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落实,在振兴“国学”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郑氏宗亲也同全国各姓氏一样,活跃于宗族文化和宗亲会的建设。然而,对于始祖的认同问题,却有极个别宗亲在微信网络抛出了“郑氏始祖不是桓公”的论点,并以“郑桓公姓姬”、“郑国历代先祖都不姓郑”为理由,提出“郑氏得姓始祖是鲁公”进行蛊惑网友,引诱宗亲。谱家序言云:“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总有其源。”有关郑氏的始祖问题,郑桓公是二千多年来一直认同的始祖,既不可混淆,也不能随意更改的。理由是姬友被宣王封为郑伯而得姓,《郑氏族谱》及各类典籍都是如

2、此记述。什么叫做“得姓”?《左传》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祚之土而命之氏,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祐世不绝祀,无国无之。”这里面讲得很清楚,帝王立有德之人为诸侯,赐姓命氏,承祀宗桃,世代因之。“无国无之”,就是说:没有受到封赐的人是没有姓氏称号的。自古皆是如此,各诸侯国也是如此。好像列国时鲁国的姬旦封于鲁,鲁氏的得姓始祖还是周公旦,不是鲁顷公姬仇;蔡国的始封者是姬叔度,蔡氏仍然尊叔度为始祖,不是24世祖的养吾公。诸如这些,不胜枚举,为什么唯独郑国的始封君姬友就不能是郑氏的得姓始祖呢?郑国自桓公开始,传国十五世都以郑相传。《通志•姓氏略》云:“氏所以别贵贱

3、,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在郑国相传的历代中,各都有诸多兄弟,只有传位的国君继承郑氏,这就是“贵者有氏”,其余的兄弟不能继承郑氏(国),他们都用各自的名字另立其祖,因之族氏错出,难道不是这样吗?鲁公是郑国灭亡(公元前375年)后逃奔至陈、宋之间以郑为氏的始祖之一,其实他就是后始祖,也是“荥阳堂”一系的鼻祖,而不是整个郑氏共同的得姓始祖。这个观点大家必须明确,不可滥说。公元前375年郑国亡,康公乙被韩所灭而无后嗣。当时“以国为氏”的都是曾经担任过郑国国君者的后代,如郑幽公巳之子鲁公、郑易公跆之子叔献公、郑緡公之子宙公等,他们各自以郑为氏,合情合理,其他

4、的历代国君的兄弟(包括郑公族)之后都没有以郑为氏,这是完全符合当时继承姓氏的法律依据的。事实上,郑桓公之后最早以郑为氏的,不是上面所述三系,而是八世孙子徒公郑国(前516年一前449年)。当时郑文公见群公子之间兄弟不睦,一怒之下将所有儿子赶走,其中公子蘿自郑迁鲁,居阙里。鲁人称之为郑叔。郑叔蘿生子伯疆、仲疆(他们也被称为郑叔),伯疆仕薛为大夫,娶薛公之女为妻,生郑国字子徒。子徒公幼年亡父,十岁时进入孔门就学(时称薛子),是为七十二贤之一。因为祖辈、父辈都被鲁人称为“郑叔”,国公随被称为郑子,表字徒。子徒公不忘本国,于是以郑为氏,这便是的“东郑”的来由。

5、出生于公元前516年的子徒公,便是东郑的始祖,开始姓郑的时间约比鲁公早100年。郑桓公之后以郑为氏的还有一系,那就是“南郑”。郑国东迁,就是公元前771年犬戎入侵后,西周灭,郑武公与周平王东迁。而郑桓公还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清、一个叫岌,他们没有跟随武公东迁,继续在郑都凤翔居住。但是,犬戎仍然继续对周地进行侵扰,很不安全,清或岌于是向南迁移至汉中建立了新的郑国。从地理位置看,凤翔在北,汉中在南,新的郑国就叫南郑,其后也以郑为氏。随着近代人对郑国原封地的错误论断,都以为是在''华县东”。说郑氏东迁后,原郑国宗室西迁至汉中建立南郑,却不知道从华县东迁至汉中,

6、是由东往西方向。不难看出,郑国的原封地是在凤翔,不是“华县东”。鉴于上述,在郑国宗室中,以郑为氏的鼻祖之多,都是封郑始祖郑桓公的后代,如果尊鲁公为郑氏得姓始祖,那么其他系的“始祖”该怎么处置?都拉下来当鲁公的儿子吗?虽然各系以郑为氏的时间不一,但各有各的始祖,其实都是鼻祖。提出“鲁公才是郑氏得姓始祖”的宗亲,是对郑氏族史的无知。郑氏始祖,除了郑桓公姬友,谁都不能胜任。2018年2月3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