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317528
大小:162.7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20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白杨》第三课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教学基本信息课题《白杨》学科语文学段:高段年级五年级教材人教版是否已实施是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课标》中提出对于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在有意义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习、积累和运用。以教材为中心,在词语、句段、作家作品方面做关联性、延伸性的积累和运用。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白杨》选自散文集《风帆》,写于1961年秋天,是作者在兰州至新疆途中的生活速写。取材于六十年代支边一事,写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
2、,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学情分析]1、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通过学习知道了白杨的特点,但是对边疆建设者的特点不明确。也不能有效建立二者间的联系。2、借物喻人的写法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知识,什么是借物喻人?借什么物?喻什么人?为什么这样写?如何运用这种写法?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内、外图文资料,帮助学生感
3、悟边疆建设者的特点,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2,通过建立树与人的联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借物喻人的写法,培养形成解释的能力。3,在学生理解、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的基础上,搭设桥梁,让学生尝试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写一段话。[教学重点]建立树与人的联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借物喻人的写法。[教学难点]建立树与人的联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借物喻人的写法,并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写一段话。教学流程示意【教学流程图】导语走近建设者,渗透树与人的联系建立联系,揭示借物喻人写法拓展延伸,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教学过程(文字描述)引语: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板画心形),爸爸到底在介绍什么呢?他在表
4、白着自己怎样的心呢?(对应白杨画?在心形中画?)这,孩子们还不能理解。他们只晓得的是什么?打开书找到相关内容,读一读。这些是孩子们已经知道的,也许,孩子们心里还有很多疑问想问爸爸,你能替他们问一问吗?一、走近建设者,渗透树与人的联系1、根据生成出示ppt:孩子们的疑问,其实也是我们心中的疑问(顺序)——1961年的新疆是个什么地方?爸爸妈妈为什么自愿去新疆工作?去那里做什么?为什么接孩子们去新疆?2、这些疑问,也许你能通过阅读找到答案。点拨思路(问而不答):——文中哪些段落暗含着答案呢?——上节课陈老师关于新疆和写作背景的介绍,又能提示你什么呢?(版图ppt)——除此之外,老师还为你们搜集了
5、1961年有关新疆建设兵团的照片和宣传画。静下心来,从书中,从资料中,去寻找答案。但是请你注意:我们是高年级的学生了,可不能只找到一处就着急说出答案,你通过阅读可能发现与问题有关的许多信息,你能不能把你找到的几处信息联系起来解决一个问题?老师相信你们一定可以做到!(有关资料,所出的ppt,筛选排版后印发给学生)【这里,我们只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而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完全交给学生,巡视中指导点拨,寻找优势资源发言】3、交流(学生回答时辅助出ppt,与生手中材料一样,教师在学生发言中,预设一些提升性的话语)(1)你都从哪找到第1个问题的答案了?把你找到的几处信息联系起来说一说。1961年的新疆是个怎
6、样的地方?我先找到的是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分得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我还从资料1中找到(新疆,它的全称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10月1日成立,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六分之一,周边与俄罗斯等八个国家接壤,自古以来,新疆就在中国的经济、军事战略中处于特别重要的位置。)(读懂新疆是个环境特别恶劣的地方,但是它的地理位置又非常重要)用上一组关联词,谁还会说?(虽然……但是……)你真会读书,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像他一样,回答问题时可以把我们找到的信息联系起来,使我们的答案更加完整。师点播:新疆是祖国的西北大门,它
7、的位置太重要了!只有边疆稳定,国家才会稳定发展。(2)顺着刚才的思路,谁能帮孩子们找到第2个问题的答案?爸爸、妈妈为什么自愿去新疆工作?去那里做什么?学生联系资料1和2去发现:因为新疆的经济和战略位置的重要,所以五十年代初,党和国家发出了支援边疆的号召,要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于是大批知识青年从上海、江苏、天津、北京等地来到了新疆,支援边疆建设。短短十年间,边疆建设者的人数就从开始的11万人,增加到了后来的7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