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探究为核心实施任务驱动

以探究为核心实施任务驱动

ID:44309289

大小:33.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0-20

上传者:U-7604
以探究为核心实施任务驱动_第1页
以探究为核心实施任务驱动_第2页
以探究为核心实施任务驱动_第3页
以探究为核心实施任务驱动_第4页
以探究为核心实施任务驱动_第5页
资源描述:

《以探究为核心实施任务驱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以探究为核心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燃烧需要的条件:可燃物、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能根据事实进行分析、推理反思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与同学合作,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教学重点:认识燃烧需要的条件:可燃物、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教学难点:探究燃烧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火柴、纸条、酒精、蜡烛、酒精灯、烧杯、集取好的氧气、木炭炉、牙签、布条、塑料管、铁丝、玻璃片、三脚架、铁盘、湿布等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燃烧的现象,人们常常利 用燃烧过程屮产生的光和热为生活服务(课件出示图片)。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利用了燃烧?(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答)师:关于燃烧,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学牛回答后,老师板书课题:燃烧的条件)【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感受火焰的美丽,尊重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探究活动做好铺垫。二、设计实验,探究物体燃烧的条件实验一:认识“可燃物”是燃烧的条件之一。1・猜想。师:生活中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可以燃烧?哪些物质就不可以燃烧?(学生举例)猜想:图中哪些物体能燃烧?哪些不能?师:猜想是科学发现的前奏,要想证明你的猜想是否正确,还需怎么办?2.学生讨论怎样做实验(让学生说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教师先介绍实验器材的名称,接着引导学生讨论:你们组准备按照怎样的步骤开展实验?在做实验时耍注意哪些问题?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冬①实验时用银子夹住物体,放在污物盘上面点燃或勾在三脚架上点燃;②仔细观察燃烧时的火焰颜色、灰烬颜色和燃烧速度,并做好记录; ③不同物体在燃烧时有什么相同点;④小组内分工合作,尤其要注意安全。3•学生分组实验,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表中。教师强调实验时的安全问题,并巡视指导,及时纠正操作中的错误,排查各种不安全因素。4.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师:不同物体在燃烧时有什么相同点?燃烧后的灰烬和原来的物品相比是不是一种新的物质?烧完后的新物质还能像原来的那样使用吗?(不能,说明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师:那么,除了图上这些,你还实验了哪些物体呢?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燃烧?师:像火柴、纸等这些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的物质我们叫它“可燃物”,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可燃物是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板书:可燃物)【设计意图】:课前已经调查了部分学生对生活中一些可燃物的认识,但很多学生还是缺乏实际体验,对可燃物的判断往往带有很多主观色彩,有时会做出错误的判断,所以设计燃烧物体的实验和探究活动是非常冇必要的,这一环节的设计按照“猜想一实验一交流汇报一归纳总结”流程进行,让学生学会怎样做实验,怎样有效的合作。实验二:知道燃烧需要氧气。1.学生点燃酒精灯,仔细观察:当盖上灯帽后,酒精灯还能燃烧吗?这是为什么呢?2•学生汇报(学情预案:学生有些会说的灯帽里没空气可以支持燃烧,有些会说火被灯帽给盖灭的) 3•你能利用我们现有的器材模拟这种情况再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学生汇报设计方案)4•引导学生利用两根蜡烛和烧杯分组做实验,课件出示小组“实验注意事项J①点燃两支蜡烛,然后用烧杯罩住其中的一支,观察发生的现象并记录在书中;②小组长负责安排实验过程,注意安全,避免点火时火焰靠同学太近,避免碰到课桌,影响蜡烛的稳定性;③实验结束后应该及时熄灭蜡烛,整理好实验器材。5•各小组讨论实验现象并汇报结论。6.师:看来空气里血应该有某种物质能支持燃烧,这种物质就是氧气,是氧气在支持燃烧的。(板书)7•演示小实验“能使小木条复燃的氧气”。教师先制取一瓶氧气,用熄灭后带有火星的小木条接触氧气,引导学牛观察小木条复燃的现象,并认识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进一步体会到科学真理要经过实践来检验。【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从学生所熟悉的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的现象来引起学生的猜想和思考,再模拟这种情况设计实验,让学生从被动的做实验到主动设计实验来证明猜想,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发现空气中的助燃物“氧气”,最后老师再演示用氧气使小木条复燃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神奇和魅力,激发学科学的兴趣实验三:懂得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师:有了可燃物,有了氧气,物体是不是就一定能够燃烧起來呢?(老师结合口己的衣服说说)老师的衣服是不是可燃物?我的周围有没有氧气?那我的衣服为什么没有燃烧呢?牛:没有火源。 师:(出示火源)我的衣服为什么还是没有燃烧呢?生:因为没有接触到衣服。师:如果火源靠衣服靠的很近很近,但是没有接触到衣服,衣服能燃烧吗?为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想板书:温度达到着火点)教师结合刚才谈话情境做一个模拟实验:把火柴放在铁盘上,用酒精灯加热铁盘,火柴燃烧了。学生模仿老师做这个实验,并讨论:火柴也是没有接触到火源,为什么会燃烧呢?这说明了什么?如果把纸放在铁盘里,纸会燃烧吗?哪种物体更容易点燃?这乂说明什么?(不同物体的着火点也是不同的)师: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可燃物才能燃烧。【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的亮点在于从老师的衣服入手,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思考,巧妙的引起学生的猜想:火源没有接触到衣服的情况下衣服能燃烧吗?再模仿这种情况做实验,得到结论:可燃物的燃烧是因为物体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联系生活,懂得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师:物体燃烧时,这三个条件是不是必须同时具备,燃烧才能继续呢?我们还可以结合炉火的燃烧分析一下。(出示炉火燃烧时出现的三种情况,引导思考)(课件出示:①如果我们不继续往炉里添木炭,炉火还能一直燃烧吗?为什么?②如果我们把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一直燃烧吗?为什么?③如果我们把炉里正在燃烧的木炭夹出来,放在水屮,木炭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师:如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物体就没办法燃烧,或者说,如果我们破坏了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燃烧也就没办法进行,就可以达到灭火的冃的。【设计意图L学生通过以上的实验探究,己经了解了燃烧的条件,但缺乏整体的感观,利用炉火燃烧出现的三种情况來引导学生思考,明确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四、拓展运用师: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学到的知识做很多事情。比如:厨房里,锅烧得太热油着火了,妈妈为什么当机立断地盖上锅盖就能灭火,这是为什么呢?师:比如魔术表演屮就蕴涵很多燃烧的知识。(教师表演魔术:烧不坏的布)师:手帕为什么没有燃烧呢?这个魔术的秘密在哪里?(学生猜后老师让学生用手摸摸手帕,是湿润的,并闻一闻气味,告诉学生是酒精,让学生自己揭开谜底。)师:当酒精燃烧吋,水变成水蒸气要带走大量的热量,这样就达不到手帕燃烧所需要的温度。(表扬猜得对的同学,并提醒这个魔术的危险性,让学生不可以模仿。)【设计意图】: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魔术对于孩子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魔术中那烧不坏的手帕恰好运用了很多与燃烧条件相关知识,这一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他们主动、自愿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究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巩固了学生对燃烧三个条件的理解和运用,让学牛感受到科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五、总结延伸,留置作业1・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延伸一一利用火是人类的一大进步,燃烧能为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而燃烧引起的火灾也可能在瞬间将生命财产化为灰烬,因此我们要科学地利用燃烧。(展示澄海区部分火灾视频)2.作业:上网或向家长了解:“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有哪些?”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燃烧的条件》这一节课是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中的教学内容,教材紧扣《科学课程标准》,突出“任务驱动”的特点。“任务驱动”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探究为核心,提出并解决问题、产生并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的教学观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教学,使学牛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教学中,笔者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用“任务驱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学以致用,本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占・八、、•1•科学味浓。整节课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在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时,都采用“设疑一猜想一实验验证一汇报总结一拓展运用”的流程进行,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科学课的特点,从抽象到概括、再到运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在科学课中除了学会科学知识外,还学会了做实验的方法,懂得注意安全,懂得边实验边记录,主动去探究科学知识。2.趣味性强。整节课学牛参与的实验比较多,学牛在实验中享受到动 手之乐、探究之乐、合作之乐。有趣的实验让学生感到神奇和惊讶,比如:小木棒的复燃、魔术中那烧不坏的布,美丽的燃烧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了燃烧的美丽,扌II人心弦的火灾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安全意识等,整节课趣味性强,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科学的兴趣。3•生活味浓。整节课用了大量生活中的图片和实际例子,比如“厨房里,锅烧得太热油着火了,妈妈为什么当机立断地盖上锅盖就能灭火,这是为什么呢?“炉火燃烧时出现的三种情况引导思考”、“通过燃烧牛活中的物体来证实哪些是可燃物。”等,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例子来研究燃烧的条件,再用学到的知识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