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308043
大小:3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0
《小儿重症哮喘的治疗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儿重症哮喘的治疗体会小儿重症哮喘的治疗体会中图分类号:R562.25文献标示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08)4-0160-02哮喘又称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呼吸道疾病,重症哮喘是指哮喘严重发作,经常规缓解药物治疗不能改善或继续恶化,表现有严重或进行性呼吸困难,并伴有进行性呼吸性功能不全和严重并发症者。我院于2003年3月至2008年2月共收治重症哮喘患儿21例,经合理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14例,女7例,年龄8个月〜12岁,其中VI岁4例,1〜3岁11例,>3岁
2、6例。诱因:上呼吸道感染15例,过敏性鼻炎3例,运动性2例。婴儿时有湿疹史10例,食物或药物过敏史8例,有家族遗传史5例。1.2诊断标准根据2004年屮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组哮喘危重状态的诊断,21例患儿均符合。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口唇发绡,呼吸困难,频率增快,可见鼻扇、三凹征,端坐呼吸,大汗淋漓,表情惊恐、焦虑烦躁,说话不成句,心率增快或心动过缓或不规则,双肺广泛哮鸣音,若气道阻塞明显者可出现呼吸音低或无哮鸣音,病情继续恶化可出现意识障碍,呼吸循环衰竭。1.3治疗方法1.3.1保持呼吸道畅通婴幼儿自行咳痰困难,
3、需要随吋吸痰,吸痰时应轻柔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可诱发气道痉挛。1.3.2面罩吸氧流速4~5L/min,吸入氧浓度不宜过高,以40%为宜,以免高浓度氧容易导致肺不张甚至呼吸抑制。1.3.3药物治疗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2.5~5mg/次+适量生理盐水雾化吸入,笫lh可每隔20minl次,以后每隔4〜6h重复1次;氨茶碱每次4~6mg/kg,于20~30min静脉滴入,以后以0.75~1・25mg/(kg•h)持续滴入;氢化可的松每次4〜8mg/kg,每4~6h静脉注射。如上述治疗疗效不佳,可T0.1%肾上腺素
4、皮下注射,每次0.01ml/kg,最大量每次不超过0・3nil,必要吋可每20min重复使用1次,但勿超过3次,还可给予25%硫酸镁0.lml/kg+10%葡萄糖盐水20ml静滴(不低于20min),每日广2次。小儿哮喘发作主要由病毒感染引发,抗生素不作为常规应用,若同吋全并细菌感染,可抗病毒治疗同时加用大环类酯类抗生素,烦躁不安给予镇静,同时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若合并心衰者给予强心、利尿、血管扩张剂等治疗。1.4结果15例患儿24h内、6例患儿24~72h症状得以改善,呼吸困难、三凹征及紫纟甘消失,肺部
5、❷咅明显吸收,心衰得到纠正,经治疗均在10天内出院。2讨论哮喘的现代概念认为,哮喘是•种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和咳嗽的气道高反应性有关,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治疗主要是缓解气道平滑肌痉挛,减轻气道粘膜水肿,减少粘液分泌及减低气道炎症等,对于重症哮喘患儿,最主要采用2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氨茶碱等儿种药物联合应用,同时予以上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酸碱平衡紊乱,抗感染及对症
6、治疗。2受体激动剂选择性作用于气道内2肾上腺素受体,从而松弛气道平滑肌,具有很强的扩张支气管作用,而吸入治疗显效快、疗效佳、剂量小、不良反应少,是重症哮喘治疗时的首选药物。若吸入治疗无效,病情危重需立即抢救时,给予0.1%肾上腺素皮下注射。糖皮质激素具有显著抗炎作用,已成为治疗重症哮喘的必选药物其机理为:①抗炎;②抗过敏;③提高受体的兴奋性;④抑制腺体分泌,改善通气;⑤促使淋巴细胞解体,干扰体液免疫;⑥抑制组织胺释放;⑦增加口细胞溶酶体膜稳定性。因此,对重症哮喘患儿应早期足量应用,症
7、状缓解后逐渐减量,3〜5天内停药。氢化可的松临床应用后疗效明显,副作用较小,建议使用;而地塞米松副作用较大,不推荐使用。氨茶碱除有扩张支气管平滑肌及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外,还能增加气道粘膜纤毛的清除作用,减轻气道粘膜水肿,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及强心、利尿、扩张冠状动脉等效应。但氨茶碱的代谢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影响因素很多,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较接近,故临床应用需特别注意,有条件者应监测血药浓度。总Z,重症哮喘为儿科急危重病因基层医院条件有限,在治疗上有一定的困难,我科根据以上方法治疗,取得较好效果。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
8、会儿科学分会•呼吸组哮喘危重状态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儿科杂志,2004年,42(2);106-107.[2]任少华,沈华洁•儿童重症哮喘的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2,29(4);194〜197.[3]沈晓明,王卫平,等,儿科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66〜27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