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医辨证治疗浅析

糖尿病中医辨证治疗浅析

ID:44305399

大小:2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0

糖尿病中医辨证治疗浅析_第1页
糖尿病中医辨证治疗浅析_第2页
糖尿病中医辨证治疗浅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糖尿病中医辨证治疗浅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糖尿病中医辨证治疗浅析糖尿病中医辨证治疗浅析[摘要]目的总结中医药辨证治疗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中医药治疗47例糖尿病临床资料,包括治疗方法、预后及并发症。结果47例糖尿病中医药治疗显效34例,效果明显7例,无效6例。[关键词]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048-01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已有几千年历史,成书于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即有五脏柔弱者,易得消渴的记载,古代将糖尿病称为“消渴”“消痺”“肺消”“鬲消”“消中”等。随着医学的发展,后世将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更有利于糖尿病的辨证治疗。近

2、代医学对于糖尿病的研究亦是日臻完善,但长期服用、终身服药的经济负担及痛苦亦让许多患者恐惧、痛苦不堪。笔者在临床诊疗中对于47例新近查出血糖偏高的患者,拒绝服用西医降糖药物,在采用传统中医上、屮、下三消辨证基础上,酌加川莒、当归、赤芍治疗后,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47例患者中,男32例,女15例,年龄48岁〜72岁,平均年龄56.5岁。全部为最近一月之内两次以上发现血糖偏高,餐前血糖最高为7.8mmol/L,餐后血糖最高为10.2mmol/L,既往均未有糖尿病史及家族遗传史。因惧怕西医长期服药,决定先采用中医药调理观察效果。1.2方法经过对比患者西医检验结果,详

3、细检查四诊合参,将患者分属以下4种证型:肺胃津伤型采用清热润肺,益胃生津止渴,以消渴方加减,天花粉15g,葛根12g,麦冬12g,生地12g,藕汁9g,黄连9g,黄苓9g,知母9g,赤芍9g,酸枣仁6g;胃热炽盛型采用清胃泻火,养阴祛瘀,以玉女煎加减,生地黄15g,石膏12g,麦冬12g,知母12g,黄连9g,梔子9g,玄参9g,川牛膝6g,川茸6g,赤芍6g,甘草6g;肺肾亏虚型采用滋肺补肾,润燥止渴,方以沙参麦冬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南北沙参各15g,麦冬12g,天花粉12g,桑叶9g,山萸肉12g,枸杞子9g,五味子12g,丹皮9g,泽泻9g,茯苓9g,当归9g,赤芍6g,甘草6g;

4、气阴两虚型采用益气生津,养营活血,方以圣愈汤加减,人参15g,黄罠12g,当归9gJI

5、巧6g,熟地9g,淮山药12g,木香9g,葛根12g,酸枣仁6g,茯苓9g,赤芍陀,甘草6g。用法:-R-剂水煎服分早晚顿喝,饮食按糖尿病饮食控制,主食以高纤维为主,蔬菜副食多样化,低盐低脂,少量多餐,平均服药12天〜2个月,中途未來就诊者均电话回访近况。2结果本组47例患者41例经服药后最短两天,最长一周,口干,气短,乏力等症状明显改善,睡眠良好,餐前、餐后血糖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经临证辨证增减药物后,有7例患者血糖恢复止常,处于生活调摄阶段,未在服用任何药物,34例患者血糖改善,但状态不稳定,忽高忽

6、低,6例患者诉无效果,建议改服西药治疗。经统计学分析,治疗总有效率达87.2%,无效率12.8%,对照差异有显著性(P〈0・05)。3讨论祖国医学治疗糖尿病,已运用儿千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近代虽受到西医学的冲击,但仍然有其深厚的土壤,尤其我国地域辽阔,医疗条件各地区差异很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1]2002年的糖尿病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人群城市患病率4.5%,农村患病率1.8%,而现在大中城市约8%,数字触冃惊心,如何尽快减轻群众疾苦,是当务Z急,传统屮医药药材丰富,质优、便、廉、效,疗效独特、经济方便,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疗效可靠,仍然有着巨大优势,但随着社会的变革

7、,糖尿病的辨证治疗亦出现新的变化,笔者认为在传统的上、中、下三消辨证方法基础上,酌加部分川茸、当归、赤芍等活血化瘀Z品,见效较快,尤其是后背脾脸穴、胃脸穴、胆月俞穴出现压痛、结节者效果更好,究其原因,现代生活节奏快,快餐、煎炸食品盛行,辛辣香燥,醇酒厚味恣意无度,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加z现代人普遍活动量减少,经血运行不畅,久必致瘀,瘀热内结,发为消渴;或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牛活、职场劳累刺激,肝气郁结,气为血之主,气行血行,久之气滞则血瘀,而致四肢发凉,精神紧张,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郁久化火,瘀、火夹杂,消灼津液,,发为糖尿病;或久劳久欲,精血不足,血少则运行

8、不利,久必瘀滞,劳损过度每致虚火内生,终致内瘀、内火互结,消谷善饥、多饮、多食、乏力、手足疼痛而成消渴。糖尿病主要病变脏腑仍以肺、胃、肾为主,临证中个体各有所偏重,往往乂互相影响,最终疾病的发生仍是上述病因长期积累的过程,久病致瘀理论可追溯到清代,[2]叶天上提出“经主气,络主血”,初病在经在气,久病入络在血,认为“络病分虚实,总以络脉阻滞为特点”,糖尿病是•种慢性病,病久入络,且阴虚内热,影响气血的止常运行,结果都会导致血行不畅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