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30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30例'80?光明中医2007年5月第22卷第5期CJGMTCMMay2007.Vol22.54讨论t中医认为,胆石症多因饮食厚味,劳逸失宜,情志失调等引起胆汁郁积,湿热内蕴,炼液成石.方中金钱草功擅清热利湿,利胆,溶石排石;乌贼骨,浙贝母味咸,能软坚散结,软化结石,且肝主酸,结石因酸而生,乌贝可制酸胜酸,使结石不复聚敛,阻止生石之源:生大黄,朴硝利胆排石,专长溶石:海金沙,郁金,鸡内金,川楝子利胆清热,协同金钱草加强溶石排石之功:茵陈,柴胡,枳壳,白芍,甘草等,行气疏肝,清热利湿,解痉止痛,诸药共奏清热利胆,溶石排石之效.由
2、于胆囊解剖和生理上的特征,胆囊结石不易排出,此方针对这一特点,一则阻止生石之源,二则重在溶石,使大石化小,小石更小,加之清热利胆排石之功,最后结石随胆汁入肠排出,因而此方在治疗胆系结石方面疗效颇着.(收稿日期:2007—01—18)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3O例关键词:耱尿病,中医治疗30例徐建坤湖北省石首市新厂卫生院(434400)糖尿病,中医谓之"消渴",其致病机理主要为素体阴虚,饮食不节,复因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所致,多发于中老年体质肥胖者.由于本病易诱发其他严重病症,故对病人的健康危害较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资料显示,该病分布遍于世界,并呈逐
3、渐增多的趋势,已成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疾病.笔者五年来通过对30例本病患者运用中医辨证治疗之临床观察,对其诊治规律初步探讨,现将其心得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0例患者均具有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尿多而甜,形体渐见消瘦的症状,且经检验确诊Ⅱ型糖尿病,而排除其他疾病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大者65岁,最小者32岁,平均年龄49岁;病程最长者16年,最短者2个月,平均为5.2年.2治疗方法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按其症状特点分为:2.1阴虚热盛型:本型患者12例;证见口渴喜冷饮,消谷善饥,急躁易怒,恶热心烦,溲黄赤,便秘,
4、舌红苔黄,脉弦或滑数.治宜清热滋阴,方选消渴方合玉女煎加减.处方:生石膏(先煎)40g,知母15g,麦冬20g,云苓15g,玉竹15g,人参15g,生地20g,枇杷20g,黄莲12g,牛膝15g,若病偏在上消则加天花粉20g,葛根15g;若偏下消则加熟地15g,山萸肉15g,山药15g.2.2气阴两虚型:本型患者共14例;证见倦怠乏力,自汗盗汗,气短懒言,口渴喜饮,五心烦热,心悸失眠,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花剥,脉弦细或细数无力.治宣益气健脾,滋阴清热.方用七味白术散合消渴方加减.处方:黄芪20g,白术15g,麦冬20g,知母15g,玄参1
5、5g,人参15g,云苓20g,淮山药20g,天花粉20g,甘草10g.若偏于上消则加葛根20g,沙参20g;偏下消则加熟地20g,山萸肉15g.2.3阴阳两虚型:本型患者共4例;症见形寒怕冷,面色苍白无华,耳鸣腰酸,时有潮热盗汗,四肢欠温,大便溏薄,小便清长,阳痿早泄,舌质淡红,舌体胖嫩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或细数无力.治宜滋阴补阳.方用消渴方合金匮肾气丸加减.处方:附子12g,肉桂10g,牛膝15g,山萸肉15g,山药30g,人参15g,麦冬20g,知母15g,天花粉20g,玄参15g,云苓20g,苍术15g.以上3型病例均为每天煎服1
6、剂,早晚各服一次,30天为1疗程.一般观察1—3疗程.3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3.1疗效标准:显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除,空腹血糖降至<7.2mmol/L,餐后2h血糖<8.3mmol/L或血糖较疗前下降30%;有效: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空腹血糖降至<8.3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或血糖较疗前下降10%一29%者;无效:经3个月以上治疗,而血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者.3.2治疗结果:共治疗30例.其中显效19例,占63.3%;有效11例,占36.7%;总有效率100%.三型病例中阴虚热盛型疗效最好,其次为
7、气阴两虚型,再之为阴阳两虚型.4讨论糖尿病是一组由不同原因引起的代谢内分泌疾病,其发病的中心环节是因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代谢紊乱.其共性是血糖升高,尿糖阳性,葡萄糖耐量试验减低.近年来,现代医光明中医2007年5月第22卷第5期CJGMTCMMay2007.Vol22.5?81?学对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由于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未完全阐明,故治疗上仍限予以降糖为主的对症治疗阶段,且副作用较多,对肝肾功能损害者也不适用.祖国医学对本病认识较早,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
8、验.立足于辨证论治,从整体调节人手,受到人们极大关注.祖国医学称糖尿病为"消渴",其病机为肺燥,胃热,肾虚.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