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294312
大小:3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0
《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肛裂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肛裂临床观察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肛裂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慢性肛裂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慢性肛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前者采用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肛裂,后者采用单纯侧切术,比较二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4%,优于对照组的76.67%(P<0.05)。结论: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肛裂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肛门外形美观,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关键词:慢性肛裂;肛门内括约肌;部
2、分切断术中图分类号:R6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6-0110-02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1.1一般资料慢性肛裂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18例,女42例;年龄18-53岁,平均32.5岁;病程2~36个月,平均7.2个月;后正中肛裂18例,前正中肛裂3例,肛门前后裂并存4例,伴哨兵痔13例,伴肛乳头肥大17例;平均术前VAS(1〜10分法)疼痛指数为7.32O对照组60例,男16例,女44例;年龄19-53岁,平均32.2岁;病程2~34
3、个月,平均7.1个月;后正中肛裂17例,前正中肛裂4例,肛门前后裂并存4例,伴哨兵痔14例,伴肛乳头肥大16例;平均术前VAS(1〜10分法)疼痛指数为6.84o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1.2诊断标准参照《中国肛肠病学》拟定的慢性肛裂诊断标准:①病程超过2个月;②疼痛剧烈且持续吋间大于lh;③出血;④肛门检查可见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并形成溃疡,内括约肌暴露,裂口边缘皮肤硬结,伴或不伴哨兵痔,肛乳头肥大。1.2治疗方法治疗组行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对照组行
4、普通侧切术。1.2.1手术方法肚门内括约肌部份切断术:嘱患者术前排空大便,取左侧卧位,常规碘伏棉球消毒,0.5%利多卡因局麻或1%〜1.5%利多卡因紙管麻醉。切除肥大的乳头及哨兵痔,切除创口隆起皮赘,清除创底不良肉芽组织;然后纵形切开内括约肌狭窄环和外括约肌皮下部,解除肛门狭窄;如继发外括约肌皮下部下方的内盲痿吋,也应同吋切开,按肛痿原则处理;最后将纵切Z组织横缝3针,不完全闭合切开的创面。1.2.2术后处理庆大霉素8万U肌注,2次/d;手术当天进流食,次日改半流食,第3天予正常普食,术后第3天可排
5、便,术后每天换药。术后24h肛门指检1次,挤出切口内可能存在的瘀血,创口涂以龙胆紫液。1.3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统计方法采用独立样本的x2检验和独立样木率的x2检验。其中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与体征如出血、脱出、疼痛消失,检查见肛裂愈合,乳头、皮赘消失;好转:便血、疼痛减轻,检查见肚裂程度减轻,皮赘消失;无效:症状、体征无
6、明显变化。2.2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lo3讨论肚裂通常伴有剧烈疼痛和出血,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和学习。肚裂是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排便时疼痛,粪便通过后疼痛可短时缓解,继而出现较长时间的持续性疼痛。肛门直观可见肚管皮肤裂口,急性期(早期)表现为新鲜裂伤及渗鲜血,慢性期(陈旧性)表现为裂口纤维增生、溃疡或哨兵痔形成,肚乳头肥大及潜行痿等,多需手术治疗。既往认为肛裂患者的内括约肌肥大是继发于局部粘膜的创伤性改变,而内括约肌痉挛进…步导致便秘,形成恶性循环。近年來肛裂研究取得了显
7、著进步,突出体现在认识到肛管内压增高对肛裂发病的作用。现代观点认为,括约肌高张力诱发肛管后中线供血不良是原发性慢性肛裂的主要原因。采用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慢性肛裂,其优点包括:①可有效去除肛裂溃疡面,同时切除肛裂周围并发症,彻底清除感染灶,杜绝了不良因素及炎症对肛裂的刺激;②选择性切断内括约肌增生狭窄环,解除括约肌痉挛,降低了肛管压力,恢复肛管皮肤血流灌注,使疼痛缓解,肛裂愈合,同时改善内括约肌失弛缓症患者的便秘症状;③切断外括约肌皮下部,使横跨在V型区下端的横闩解除,肛管后缘向外呈喇叭样圆滑
8、度,着力点分散外移,避免括约肌过度扩张造成的撕裂伤和粪便擦伤,而且术后引流通畅,创面容易愈合;④将肛裂伴有的肛管病理组织彻底治愈,恢复肛管直肠下段管腔圆整的正常管径,使粪便通过吋肛管各个着力点扩张力平衡,防止括约肌再度痉挛,改善局部血运,促进创面愈合,是防止肛裂复发的有效手段。参考文献:[1]李省吾•肛肠病诊治[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21.[2]安珂明•肛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5.[3]黄乃健•中国肛肠病学[M]•济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