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282333
大小:3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20
《金沙江干热河谷印楝栽培模式选择初步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金沙江干热河谷印楝栽培模式选择初步研究摘要: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种植印楝,采用四旁种植和坡耕地林带种植模式,可以收到费省效宏之效,应作为地区发展印楝优先选择的种植模式;而在退耕坡耕地和荒山成片种植时,必须加强抚育管理,并及时补充施肥,才能确保栽植成效。关键词:金沙江干热河谷;印楝;栽培模式选择中图分类号:S7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043021引言印楝(AzadiachtaindicaA.juss),属楝科常绿乔木,原产于东南亚及南亚热带国家,其根、茎、叶、花、果实
2、均具冇广泛用途,尤其是从其果实中提取的印楝素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广谱、高效、低毒、无残留的生物杀虫剂,是制备无公害农药的最佳原料,具有较高的经济开发价值。同时,印楝树是一种喜光、喜高温的速生树种,具有抗干旱气候、耐贫瘠土壤、生长快、根系发达、保持水土能力强等优点。适宜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年均气温$20°C的地区种植。2002年印楝被凉山州确定为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林业产业化建设发展的优良树种,并将位于金沙江流域的会理、会东、宁南三县列为重点发展县。鉴于本区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为了配合该产业发展,开展了本项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提出适
3、合于本区的费省效宏的栽培发展模式,用以指导生产。2试验材料及方法2.1试验区自然概况木项试验分别在会理县新安乡和宁南县葫芦口镇进行。两地均属典型的金沙江干热河谷气候类型。同时,山于江河纵深切割,峡谷地带吸收的太阳辐射热不易扩散,气流经过本区上空下沉增温,产生明显的“焚风”效应,致使空气温度增高而湿度降低,风速增大,造成气候特别干燥酷热,旱季相对湿度可趋近于0%。本试验的试验区海拔在850-930m,年平均气温在20〜23°C,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5〜27°C,最冷月平均气温5°C左右,$10°C积温为6500〜7500°C
4、,无霜期350d左右;年降雨量600〜900mm,年蒸发量2500〜3000mm左右,其中6〜10月为雨季,降雨占全年降雨量的90%以上,但又多间隙性干旱,年均相对湿度60%左右。气候总的特点是: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四季不显,干湿分明,热量大,降雨少,雨量集中且多间隙性干旱,蒸发量大。试验区土壤山于受气候和地形地势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使土壤在分布上具有错综复杂性,同一地段,具有不同的土种,或同一土种可出现在不同的地带上。土壤种类主要有燥红土、褐土,砂土、麻布夹土、粗骨性砂土及紫色土;其次是土壤土层厚度变化较大,河谷坝
5、地、阶地、沟谷、山腰缓坡,土层相对较厚,一般在60cm以上。而坡地,特别是陡坡地则土层较薄,一般在20〜40cm;再者,山于在燥热环境条件下植被稀少,有机质分解强烈,加之水土流失严重,有机养分不易凝聚,造成土壤养分含量低,土壤较贫瘠,英养分含量有机质多在0.4%〜0.9%之间,含氮量在0.02%〜0.07%.速效磷在(3.6〜4.9)X10-6,速效钾在(6.5〜18.5)X10-6之间。试验区植被以耐干热、干旱的灌、草本植物为主,本区植被呈现出干热稀树灌丛或稀树草丛景观,主要植物种类以旱生禾草、耐旱性强的灌木和小乔木为
6、主,其种类主要有扭黄茅(Heteropogoncontortus)、拟金茅(Eulaliopsisbinata(Retz.)G.E.Ilubb)、芸香草(CymbopogondistansWats)>假杜鹃(BarleyiacristataL)、车桑子(Dodonaeaviscosa)、牛角瓜(Calotropisgigantea)>余甘子(Phyllanthusemblica)>黄荆(Vitexnegundo)>清香木(Pistaciaweinmannifolia)>仙人掌(Opuntiadilleni)(灌状肉质植物
7、)等。2.2试验材料本试验所用苗木均系种子育苗培育近10个月的营养袋实生苗,整地均为60cmX60cmX60cm穴状整地,每穴施底肥10kgo2.3研究方法试验分别在两个试验区进行。根据选择的不同造林模式,四旁模式在农户房屋周边不规则种植;坡地林带模式沿坡耕地外侧地边单排种植,株距4m;退耕坡地和荒山造林模式,造林株行距均为4mX4m,成片种植。每个模式在每一区域均设置试验样地,每一模式三次重复,每一重复30株。试验分析数据为两试验区各模式调查的生长量、开花与结实量的平均植。生长量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分析,其它数据采用平均值
8、统计分析。3研究结果与分析2.1不同栽培模式生长情况分析经対不同栽培模式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印楝在干热河谷不同栽培模式下,生长差异十分显著(见表1、2、3)。通过对不同栽培模式生长差异分析表明,不同的栽培模式其生长表现差异是十分显著的。无论高、径生长均以荒山成片栽培模式效果最差,其次为坡地成片栽植模式;而四旁模式与其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