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陀那識之研究

阿陀那識之研究

ID:44275960

大小:232.44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9-10-20

阿陀那識之研究_第1页
阿陀那識之研究_第2页
阿陀那識之研究_第3页
阿陀那識之研究_第4页
阿陀那識之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阿陀那識之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阿陀那識之研究釋如定提要「阿陀那識」於《解深密經》(以下簡稱爲《深密》)中主要是就能執持根身而立名,然而隨著唯識思想的演變,阿陀那識的義涵及定位顯然已有所改變,即前、後期對「阿陀那識」的詮述似乎不同。如此,在第二章想藉著梵文語法來探尋阿陀那識的語義,以做爲問題深入的起始點。根據《深密》等之敘述及現代人的硏究,阿陀那識具有:(1)持令根身令不失壞;(2)執著根身爲自體的二種性格,換句話說一一《深密》所述之阿陀那識具有「七、八」二識未分的統一性。那麼早期所說的「阿陀那識」即未曾將第七識的「執取性質」別立出來。此顯然與後

2、代論師-(1)玄奘法師所說阿陀那識是第八識異名,非第七識:及(2)真諦法師所說阿陀那識唯第七識等,將七、八二識作法相上的分割之見解皆有差異。從這可看出阿陀那識被定位爲:一是具有「七、八」二識未分的特性;一是單獨具有第八識或第七識的性質。另外,第四章則針對真諦、玄奘二師所傳一一對「第七識」提出一些看法。如比照二師的譯本可知針對「第七識」的解說是一致的,因此筆者以爲只是「名稱」安立不同,並非是義理上的衝突。真諦在第七識上是保留早期阿陀那識的原意:但就玄奘而言,第八識亦保留了《深密》中阿陀那識一分執持根身的功能性。關鍵字

3、:阿陀那識,末那識,執受(upndana),持令不失,執爲自閤<418福厳學生論文集大綱-・—*•一、刖§二、阿陀那識之語義三、阿陀那識的二種性格(一)持令不失(-)執爲自體四、阿陀那識在後期論書中的解說(一)真諦三藏所傳之解說(二)玄奘三藏所傳之解說(三)二師所傳之比較五、結論【參考書目】一、前言古印度的宗教思想以婆羅門教爲主流,極富有我論的色彩。在那樣的文化背景下,釋尊獨排眾議,提出無我論,說有業但沒有業的作者。或許由於大師說法的善巧方便吧!此一教說無疑議地爲佛弟子所接受。然而,佛入滅後,情況逐漸改變。若有業而

4、無業的作者,在六道輪迴的是誰?換言之,誰是輪迴主體?這真的是一個大難題。在後代的佛弟子終於因對佛所制的戒律及所說的教理有不同的看法而分裂成種種部派時,佛教進入一個新紀元:原始佛教時代結束,部派佛教時代開始。各部派的學者爲這個有關輪迴主體的問題努力尋求答案,佛教思想不論在深度方面或廣度方面,都因此而大幅提昇;其內容更加豐富,也更富特色。各部派對自已所探求的輪迴主體賦予不同的名稱I。他們大部分將輪迴主體安立於心識上,也就是說,心識即輪迴主體。此心識係指第六意識的細分,也被稱爲細心,由此細心思想看來,部派佛教已比較傾向唯

5、心論。它這樣的思想成爲後世大乘唯識學的先驅。由部派佛教時代進入大乘佛教時代後,就佛教思想發展的角度觀察,先有龍樹的緣起性空,後有彌勒、無著、世親的萬法唯識所現。後者唯心論的色彩極強,幾乎可說是絕對的唯心論。以彌勒、無著、世親所開創的大乘唯識思想,承繼部派佛教的硏究風格和思考路線,發展出一套極其嚴密的思想體系。唯識思想中所探求的,已不只是輪迴主體了。它所追究的範圍擴大到宇宙萬物的根源,它和大部份的部派一樣,也在心法上安立認識與存有的主體,但不同於大部份的部派,它提出七識乃至八識的主張。不與部派的「細心」屬於第六識,是

6、第六意識的細分,它是獨立的識、是根本的識,在六識的根底,爲六識所依。在大乘唯識思想發展史上,「阿陀那識」是不可忽略的術語之一,也是極主要的槪念之一。但若將大乘唯識思想發展史劃分成前、後二期,則可看出阿陀那識的義含、性格在此前後期中確實有一此變異的痕跡。這點從近來唯識學者所發表的硏究成果如:說一切有部的「有情但依現有執受相縞假立,說一切行皆刹那滅,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但有世俗補特伽羅,說有移轉」;犢子部的「謂補特伽羅非即蘊離蘊,依編處界假施設名,諸行冇暫住,亦冇刹那滅,諸法若離補特伽羅,無從前世轉至後世,依補特

7、伽羅可說有移轉」;經最部的「謂說諸蘊有從前世轉至後世,立說轉名,非離聖道,有蘊永滅,有根邊蘊、有一味蘊,異生位中亦聖法,執有勝義補特伽羅。」請參閱:《異部宗輪論》•大正49.16c~17b。「赤銅鎳部經中建立冇分識名,大眾部經名根本識,化地部說窮生死蘊。」《大乘成業論》•大正31.785“2勝又俊教,〈真諦三藏阿陀那識說〉,《佛教农心識說硏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昭和36,3,25發行、昭和44,5,28第二版、昭和49,9,1第五版,p.720~p.735。武內紹晃,<真諦譯*阿陀那識末那識〉,《宗教硏究》21

8、,昭和47,3,p.l08~p.l09;V真諦譯manas譯語.,〉,《龍大論集》400・401合,昭和48,3,p.234~p.241。印順法帥,《攝大乘論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81,2修訂一版,p.28~p.228;<阿陀那與末那〉,《以佛法硏究佛法》,台北,止聞出版社,81,2修訂一版‘p・363~p・367。可獲得證實。又,大乘唯識學自印度傳至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