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275315
大小:2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0
《研究性学习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研究性学习的体会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形式较为多样化,可以吟咏、朗诵。在中国古代,区别“诗歌”与“非诗歌”之间的主要标准为“是否押韵”。新文化运动之后,在西洋文学的影响下,部分作者创作了不押韵的新诗,从此,“无韵诗”正式登上了中国文学的舞台,其至一度成为了诗界的主流,诗歌主要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有鲜明的节奏感。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2、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合为一体的,诗与歌统称为诗歌。诗歌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词曲,另外按内容来分类: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感遇陈子昂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蝶,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陈子昂青少年吋家庭较富
3、裕,轻财好施,慷僦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铮。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
4、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冋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赏析“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上二句直截了当,叙述自己的岀身经历和志向。诗人本是梓州射洪富豪之子,少年任侠,年十八,尚未知书。后闭门苦读,终于成才。(见《唐书》本传及《唐才子传》)这两句诗,坦率真切,朴实感人。下二句,继而概述学成本领后的报国从军之举。所谓“感时”,是指自己受到贞观以来几十年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的感染和激励。“拔剑起蒿菜”塑造了一个立体的少年豪杰的形象,英气逼人,威风凛凛,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常常
5、以宝剑作为壮志的象征。但这里的“拔剑”,不但象征胸怀志气,而且是实指武事,即自己的万里从军Z举。在这一段里,诗人叙事详略得当,剪裁颇见匠心。本来,他自拔干“蒿莱”(草野、民间),中进士Z后,曾被武后赏识,任麟台正字等职,参预朝政。但作者对这些一概略去,直写从军。诗人更为看重这次从军。这样写,也为下文专写军中生活和感受作了铺垫。“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这i段先概括叙事,接着即事抒情,境界苍凉阔远,悲壮激越。其中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又饱蘸着诗人的激情壮志,前二句用对偶,“西”与“北”,方位相对,表明征程辽远,纵
6、横于祖国西北边塞。“驰”与“上”,动词相对,驰骋边塞的雄姿,叱咤风云的情态毕现于字面之上。“丁零塞”与“单于台”,地名相对,指远征的地域,并点出战争的对象与目的。这次子昂随军远征,足迹曾至居延海(今内蒙西北嘎顺诺尔湖)、同城等地。“丁零塞”在今西伯利亚叶尼寨河上游至贝加尔湖的南一带地方,这里指这一带西北边塞要地。此诗因以述志为主,故对此次战事只以“西驰丁零塞”一句概括提过。“北上单于台”一句,不特指这次局部战争,而是含有忧虑北方安全的深刻用意。这是泛指防备东突厥侵扰的事。《感遇》中的“朝入云中郡”一首,大约也是这一次从军冋来后所作的,
7、其中写道:“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藉藉天骄子,猖狂已复来。”可与此诗相互印证。唐太宗吋,曾一度打败突厥,但不久云中都护府(在今内蒙古)一带东突厥又逐渐强盛起来。自公元682年(高宗永淳元年)至公元694年(武后延载元年),骨笃禄可汗在位,拥兵四十万,疆土万里,时吋侵扰西北边境。“藉藉天骄子,猖狂已复来”即是深谋远虑地向当权者发出警告,希望对突厥严加防备,所以“北上单于台”一句,象征意义大于实地记叙,表达了子昂对西北边患的深切忧虑。“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诗人登高望远,抒发高远感怀,正如诗人在“朝入云中郡”
8、一首的末尾所言:“塞垣无名将,亭携空崔嵬。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边患频仍,统治者对此缺乏良策,加上缺乏精兵良将,空使边地百姓纷纷死于战祸。这些就是诗人“登山”所见与所感。由眼前所见与所感,进而遥想远古以来的边事,中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