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275103
大小:151.01 KB
页数:40页
时间:2019-10-20
《备课、上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二0—五年特岗教师入门培训辅导材料(一)备课、上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IIII临武县教研室雷求学备课、上课是我们老师的“家常便饭”,就像人们总是不断地改善家常便饭,使之营养丰富一样,老师也总是不断地改进备课、上课,使之更有效更充满生命活力。并且这种追求都是没有止境的,是一个永恒的过程。一、备课与教学设计的区别备课是上课之前的准备。通常包括一节课的程序、结构;师生的活动安排;教学的所需的器材等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一般备课耍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等。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教育理念与系统方法对教与学的行为进行设计,按课时写在本子上。包括教学目的、教
2、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设想、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作业设置等。二、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系统规划的过程。(一)设计过程包括:1、分析学习需求;2、确定教学目标;3、设计解决方法;4、就解决方案进行实施、反馈、调整方案,再进行实施直至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设计要素具体包含: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三、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教学设计是教师最起码的教学活动议程,教学设计不是对原有教材的复述和教学的照搬,而是教师
3、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钻研教材,分析重难点、教材结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等,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是寻求最佳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课堂艺术设计过程;是结合学习实际,对教材要点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的再创作过程。教师的每一次认真备课都是知识的积累和业务水平再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人潜能的调动和发挥(特别是创新意识、改革意识),还取决于教师的敬业精神等思想素质。有关调查表明,教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80%的精力用于书写教案。这种本末倒置的精力分配预示了备课的低
4、效。同时,科技进步带来信息的高效利用,“网络教案”随之应运而生,集体备课成为“教案之和”的代名词,“拿来主义”更是多数教师的惯用做法。备课已成为一种形式,一种任务,一种负担,成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不得不应付的差事。四、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一)备课标学习、理解和熟悉教学课标是备课的基本内容。只有钻研教学课标,才能了解所授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弄清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教材体系和“三基”内容及要求;掌握本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及耍点、重点、难点、疑点和弱点;考虑对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提出明确而恰当的
5、要求。对于一节课而言,首先必须了解这节课在整个课程中占什么地位,和之前的知识点有无联系,有怎样的联系,会对以后的课程起到什么作用。只有具有了整体的视角,兼顾了前后,教师的备课才能让知识连贯起来,让学生的学习有循序渐进的过程。(二)备教材首先教师要通读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理解编者意图,把握教材特点,作到心中有数。教师拿到教材后,耍认真通读全册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内容和编排意图,对照《课程标准》对学段的要求,针对本班学生基础和水平,确立一学期的目标,整体制定课时计划,合理地安排各部分教学内容,避免随意性,有的则可以提前布置,
6、让学生有备而学。其次要做好一个单元或章节的备课。要了解本单元和章节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本单元或章节的内容要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以及时间的分配等内容。在通读一单元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每课的落脚点和具体目标。最后备好一整节课。(三)备学生,分析学情。备学生,也就是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其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是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分析的方法和内容包括:1、分析学情的方法。了解学生实际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可以通过历年教学经验
7、的积累,以及批改作业,与学生交谈辅导,测验考试,课堂提问等,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这些都是有效的方法。2、了解学情的内容。(1)了解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洋生的实际,主要指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计算和实验能力等。有些问题,教师主观认为学生是应该懂的,备课和讲课时不大重视,但学生实际知识基础恰好在这方面有缺陷,造成教学效果不好。有些问题,学生容易误解,因而引起混乱,是教学上的难点,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了解并估计到,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突破。这样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照顾大多数的原则,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难点,同
8、时考虑相应的教学措施。例如,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备课时设计适当的问题提问适当的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口己的关怀和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备课时,还可以考虑如何有意识地结合每次教学,解决一两个学生的问题,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学习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