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书引经研究的典范之作

类书引经研究的典范之作

ID:44271357

大小:47.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10-20

类书引经研究的典范之作_第1页
类书引经研究的典范之作_第2页
类书引经研究的典范之作_第3页
类书引经研究的典范之作_第4页
类书引经研究的典范之作_第5页
资源描述:

《类书引经研究的典范之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类书引经研究的典范之作一一读《〈初学记〉引经考》(首发)张小艳(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中国古代的类书始于魏曹丕时编成的《皇览》,此后历代皆有撰述。六朝以前的类书多已亡佚,1现存者以唐代四大类书为最古,其中乂以《初学记》的编撰为至精。该书“叙事虽杂群书,而次第若相连属”,“在唐人类书中,博不及《艺文类聚》,而精则胜之,若《北堂书钞》及《六帖》,则出此书下远矣”o2全书引文上万条,辑录保存了大量玄宗朝以前的遗文旧事,在校勘古籍、辑录佚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功用,备受学者青睐。经学乃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是影响中国文化的核心因素。《初学记》中引录《十三经》的经文注疏达一千

2、五百多条,对于探寻儒经古本的原貌和存真辑佚颇具价值。李玲玲新近出版的《〈初学记〉引经考》(下文简称《引经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版),首次将《初学记》中所引1566条经注与今本《十三经》进行逐一的比勘,对其中的异文作全面系统的分析考辨,厘清了异文产生的轨迹,订正了今本《十三经》经注的大量讹误,有助于《初学记》的进一步整理和其他类书引文的研究,是一部类书引经研究的力作。仔细研读《引经考》,发现其中闪烁着许多精彩的亮点。具体说來,主要有如下儿方面:一、厘清了张说与《初学记》的关系关于《初学记》的编者及撰述,文献所载多语焉不详或互有歧异。如《大唐新语》载唐玄宗敕命张说

3、,让他与诸学士“撰集要事并要文,以类相从,务取省便”,书成后取名《初学记》,由张说与徐坚、韦述等进上,说明张说为此书的主要编者。然《唐会要》却云“集贤学士徐坚等纂经史文章之要,以类相从。上制名曰《初学记》”,仅说是“集贤学士徐坚等”纂成此书,全未及张说之名。那么,张说到底参与其书的编纂没有呢?《引经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文献中相关的记载进行穷尽、系统的梳理后,独辟蹊径,着重从行文用词及句法语意的角度,对《新唐书•艺文志》所载“《玄宗事类》一百三十卷,又《初学记》三十卷,张说类集要事以教诸王,徐坚、韦述、余钦、施敬本、张姮、李锐、孙继良等分撰”这段关键文句作了精到而富有创见的

4、分析:从《艺文志》的行文体例看,“乂”字连接的往往是同一书的和关内容或同一作者的不同书籍,具体到上引文句,其中“乂”连接的《玄宗事类》与《初学记》显是相同作者撰述的两部书,即它们都由张说类集要事、徐坚等分撰。且句法上,“张说类集要事以教诸王”与“徐坚……等分撰”为联合关系;文意上,“分撰”当有对应的总述,则“张说类集要事以教诸王”属总述部分,故“张说确实总领了《初学记》的纂作”O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因不明《新唐书•艺文志》的行文体例而指斥其书“叙述未明,偶合两书为一”的错误观点,并对《初学记》成书后未题张说之名的真正原因作了合乎情理的解释,即其书编成时正

5、值他贬官期间。作者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切入,通过对《艺文志》行文体例的总结和句法、语意的辨析,考定张说为《初学记》的编者之一,厘清了唐以后文献中相关记载的迷误,证据确凿,令人信服。二、归纳了《初学记》的编撰体例《初学记》作为唐人类书中编撰较为精良的一种,其体例汇聚了此前各种类书的优点和长处。全书以类相从,分24部313个子目,每一子目下依次列叙事、事対、诗文三部分。《引经考》对《初学记》中成千上万条的引文进行穷尽的梳理后,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地归纳了其书的编纂通例及引经体例。该书笫16-17页分别对叙事、事对、诗文的行文通例作了精当的总结,充分地突显了《初学记》中独具特色及

6、需要注意的地方。叙事,“它是把各种资料按照内容的不同,以一定的顺序组织起來,统一在每一子部类目Z下。经过整理后的文字,没有拼凑Z嫌,语义顺畅,宛若天然”;事对,“首以大字书事对之辞,下以小字夹注出典。……出典若词句晦涩,则复加注文来释典故。因出典已为小字夹注,故注文与出典同为小字,引文与案语间并无明显标志,需特别加以分辨”;诗文,“'兼录初唐,于诸臣附前代后,于太宗御制,则升冠前代之首。较《玉台新咏》以梁武帝诗杂置诸臣之中者,亦特有体例。'……诗文下,均先以大字标诗文题,后以小字出诗文具体内容”。乂,古人引书虽“不拘于方”,但经过作者的勾稽、整理后,不难发现其引文实有一定之规。

7、《引经考》第18-26页从上千条的引经实例中总结出《初学记》中所用意引、合引、选引、注文提示、句末总结、“又曰”提示新的引文、引文补足原书省略成分等方式。第27-28页还对其中较为特别的引注体例作了细致深入的分析考辨,指出《初学记》弓I《礼记》郑玄注或明引或暗引,而引高诱注则每引必注明“高诱注”,这并不是说高诱曾注过《礼记》,而是编者援引《淮南子》、《口氏春秋》中“高诱注”的内容来解释《礼记》中的疑难字词,类似的还有借《周礼》郑玄注Z语来释《礼记》、《左传》Z词,由此归纳出“古人作注,遇前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