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220217
大小:2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19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文素养培育的积极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文素养培育的积极作用的关系、人与群体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由此而阐发出如下的文化论述:(一)天人合一季羡林先生指岀“:'天人合一'就是人与人自然的合一”“,人与人自然应'合为贵'”。⑵人为口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文明顺利发展的基石。天人合一的概念,“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犬地牛成的,人的牛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规律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雹[3]古代哲人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対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产牛•长远而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一脉相承的整体思维模式。人们以“天道”为一超越时空的至健至刚
2、的人秩序,人即遵循此秩序而行事,以“天道人道”为生动活泼、生生不停的恒久的生命历程,人为天地立心,则尽己之性,尽人Z性,尽物Z性,以参赞天地Z化育。[4]实现天道、地道、人道的统一,可达致人类理想境界;实现天时、地利、人和,可保国富民强。“天人合一”所蕴含的尊崇自然Z道,启发人们顺应自然和历史发展规律,追求和谐一致的牛存境界。特别是儒家所推崇的“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强调人性修养当与人我的和谐、天地的和谐融为一体,把品徳、精神逐层提升至道徳、天地Z完美境界,对丁•我们完善口我人格和升华人生价值,至今仍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二)中和中庸中国古代哲人在《中庸》中提岀了“
3、中和”理论。《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力•物冇焉。”它表明儒家之和谐理论生命的和谐,观其万象,天地各得其所,各有其位,口成和谐Z系统;人各有位,方可加入天地的和谐中。若徳行有失,偏离当居Z位,便失去犬地屮的和谐。儒家强调的是,人需要在牛命的体验屮,通过内在朱命与外在世界的调适,使自己心灵复归和谐。己性和,则能人性和,人性和,则能物性和,物性和,则能天地和,从而实现与犬地人伦的和谐。如何达致心灵的和谐呢?倫家认为必须坚持中庸Z道,以中庸为手段,达到中和的目的。何为“中庸”,朱熹解释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屮丿疔'要求处
4、理问题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也就是把握准确的度,既不要不到位,也不要太过份,“过犹不及雹中庸Z“中",耍求事物出现平衡状态,但它乃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点。如秤锤依所秤之物的轻重而在秤杆上移动,找准平衡点,才能把秤杆摆平,把重虽搞定。中庸Z道并不是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是告诉我们去除偏激,追求恰当合理的处置。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隗和宽广胸襟,是对中庸Z道“无过而无不及”恰到好处的把握。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部分,是—•种人生和道徳的至高境界和FI标,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屮,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
5、的核心要索之一。仁礼道义崇尚道德修养是古典圣贤做人的基本标准。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所提倡的道德伦理思想,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和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五徳之屮“仁”居于首位。《礼记屮丿甫》屮说:“仁者,人也。”意思是说,只有具有仁徳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在人的丰富的道徳内涵中,其核心是爱人。儒家思想中的“博爱之为仁”的道徳主张,进一步把仁爱之心推广到每一个人身上。孟子倡导的“仁政:思、想当屮“,亲亲”是一个重要的基石。“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了尽心上》)由亲人Z爱推及对百姓Z爱,由百姓Z爱推及对万物Z爱,这是儒家对爱逐级升华的典
6、型步骤。“仁者爱人”的道德观,使得中国成为礼仪之邦,也使中华民族成为有强烈道德意识的民族。(P4)修身养性屮华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修正身心。儒家经典“四书”中的《大学》一开篇就捉出:“人学Z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弘扬灵明的德性,将个人Z善泽及天下万民,以至于进入“至善”的境界,这种“内圣外工”理想状态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的人格理想。要实现这一理想境界,就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J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具体方法,而“齐家、治国、平天卜5是修身的最终目的,所以《人学》说:“自天了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木。”修身为做人之根
7、基,孔了的名徒曾子有“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言;孟子则宣称“吾善养吾浩然Z气”,并主张士人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卜“。古代先哲的这些“修射思想,影响了一代乂一代炎黄子孙,形成了小华民族传统的道徳文明,诸如勤勉、仁爱、礼止、H律、H省、H强、慎独、温良恭俭等等,已成为取Z不尽、用Z不竭的精神财富。二、传统文化精神与人学生的人文素质养成多年来,在西方文化、网络文化、休闲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被淡化,人文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连同它的精萃,人学牛了解不多,加之文理偏科、应试教育,使传统文化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脑海里没冇扎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