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传统书院与现代教育相融

世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传统书院与现代教育相融

ID:44215407

大小:46.67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10-19

世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传统书院与现代教育相融_第1页
世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传统书院与现代教育相融_第2页
世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传统书院与现代教育相融_第3页
世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传统书院与现代教育相融_第4页
世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传统书院与现代教育相融_第5页
资源描述:

《世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传统书院与现代教育相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世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传统书院与现代教育相融据世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报道:书院千秋:读书人情系的“道场”邓洪波:书院是中国士人围绕着书进行文化积累、硏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从唐代出现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宣布改制为学堂,历经1200余年。据统计,书院从唐代的59所、五代的13所、宋代的515所,发展到明代的1962所、清代的5863所,除去跨越两朝以上重复统计的1277所,历代新创建书院合计7525所。到晚清改制时,有1606所书院被改为大学堂、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师范学堂、校士馆、存古学堂、女子学堂、实业学堂、蒙学堂等各级各类学堂

2、。颜炳罡: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传承方式和培养传人的场所,人们将这种场所称之为〃道场〃。如果说佛教的道场是寺院,道教的道场是道观,那么书院就是儒家的道场。传统的书院具有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祭祀孔子、保存书籍、社会教化等功能,这样的书院基本上如同今天的高等院校。当然,书院的发展与完善是一个过程。创建于唐代开元年间的丽正书院实际是一所修书、校书、藏书的场所,讲经是其附带功能。至(J北宋时期,书院功能才得以完善。由于书院规模有大有小,学术水准有高有低,因而书院并没有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标准"o如北宋年间泰111书院、徂彳来书院实际上是胡援、石介等人研究学问的场

3、所,明代的建立于孔子岀生地的尼山书院是祭祀孔子为主的书院。书院虽然规模有大有小、存废时间有长有短,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社会教化功能。历史上,中国官员一向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传统,但传统社会考察官员政绩不是GDP,而是社会大众的教养程度即社会风尚的优劣。良好的社会风俗来自于教化,故建书院,兴教化成为官员的政治诉求。建书院,兴教化,二者互为因果关系,建书院目的在于兴教化,只有教化兴,才能更好地维持书院的运转及教学功能的发挥,这样看来又是共生关系。邓洪波:书院是儒家的营地,在古代社会它作为儒家的道场与佛道的寺庙、宫观并立、对应,成为最有中华文明特色的文化教

4、育机构。理学家朱熹的年代,庐山〃老佛之祠盖以百数〃,而〃儒馆〃仅白鹿洞书院一家,若加郡县官学也就三家,势力悬殊,其”盛衰多寡之相绝〃完全不成比例。因此,他一再奏报朝廷修复白鹿洞书院具用意就在于要与佛老争夺阵地。诚所谓针锋相对,以一对百,〃不得不任其责也〃。儒学是当时国家的指导思想z修复〃儒馆〃的举措理应得到支持。当时朝廷高官和同僚中的大多数人对此并不理解,甚至反对。朱熹近乎偏执的书院情结和坚持,才促成了白鹿洞书院的重建,而《白鹿洞书院揭示》更成就了其名列〃天下四大书院〃的辉煌。南宋的理学家大多像朱熹一样有很深的书院情结,他们肩负着发展学术的时代使命,

5、承唐代书院整理典籍,辨彰学术之绪z以书院为基地,各自集合大批学者,努力经营自己的学派,集成学术成就,再造民族精神。此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将学术与书院的发展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并由此开创出一个书院与理学一体化的机制。书院与理学一体化机制的形成,赋予书院思想与哲学生命的光辉,开创了书院与学术一体化的传统。从此以后,书院作为儒家的道场,成为推动中国学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学术的发展差不多就成为书院的内部事务。于是,在自由讲学的旗帜下,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幅书院与学术的流变图:程朱理学与书院在元代的北移,书院在明

6、代成为王湛心学思潮的大本营,宋学、汉学、新学、西学等更替成为清代书院讲坛的主流声音。颜炳罡:明清两代,书院空前繁荣,但书院也由此盛极而衰。元明清三代书院的意义几乎与今天意义上的学校同尊。不过,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列强武力犯关,在民族生死存亡之秋,晚清掀起一股改书院为学堂的大潮,新式学堂教育取代书院教育,书院也由此走向衰微。民国以来,怀抱儒家理想的知识分子如梁漱溟、马一浮、钱穆等人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先后兴建过如勉仁书院、复性书院、新亚书院等,以期延续传统书院的命脉,但这些书院文化的星火与现代学校教育的强光相比已显得极其微弱。钱穆先生在新亚书院讲课邓洪

7、波:近代以来,由于〃新学〃〃西学〃的加盟,书院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加以教会书院的冲击与影响,更由于大批量培养新型人才的现实需要,书院的教学内容和其制度本身开始了近代化进程。但这一进程被〃新政〃浪潮所淹没,光绪皇帝一纸改制上谕,将各省所有书院改为大中小三级学堂。改制令在宣布书院隐退的同时,事实上赋予了它接通中国古代教育和近代教育血脉的历史使命。1606所书院或称高等、大、中、小学堂,或称师范、工业、农桑、桑蚕方言、女子学堂,名虽不一,实则已经成为当时国家教育的主体,而官学、私学则罕见改为学堂者。因此,我认为在中国教育由古代到近现代的转型时期,书院发

8、挥了贯通血脉的重大历史作用。但遗憾的是,书院的这种作用长期被忽视,以致形成中国现代教育只可上溯到西方教育制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