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DB23T-无公害香菇棚室栽培技术规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ICS65.020.01B64DB23黑龙江省地方标准DB23/xxxx—2017无公害香菇棚室栽培技术规程2017-XX-XX发布2017-XX-XX实施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黑龙江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哈尔滨市林科院、鸡西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鸡西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屮心、五常市林业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闫玲、韩文兰、陈雅芝、由天赋、江宝毅、南海英、王晓辉、许志辉、白明、宋容男、李子文、胡盈、王婷玉、赵金
2、艳、刘京鹏、刘明亮。无公害香菇棚室栽培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香菇棚室生产环境条件、生产技术、菌棒制作与养菌、出菇期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包装、运输和贮存、生产档案的技术要求。木标准适用于无公害香菇棚室栽培的生产。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4285-1989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5749生活饮用水标准GB/T8321.1-8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
3、51057-2015种植塑料大棚工程技术规范GB/Z26587-2011香菇生产技术规范NY/T1276-2007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NY5358-2007无公害食品食用菌产地坏境条件NY5095-2006无公害食品食用菌NY5099-2002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NY/T5333-2006无公害食品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NY/T528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2生产环境条件2.1场地选择场地环境应选择地势开阔平坦、交通便利,给排水方便、口然通风良好的场地,远离养殖场、垃圾场及其它污染源1000
4、m以上,应符合NY/T5358规定。2.2生产方式应符合GB/T51057规定。3生产技术3.1品种选择按照NY/T528菌种质量要求,选择适合本地气侯特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3.2栽培方式香菇的主要栽培方式以棚室层架栽培、棚室地摆式栽培为主。3.3推荐使用配方培养料可参考选用以下配方,亦可根据自身情况确定:a)硕杂木屑78%,麦秋20%,石膏1%,石灰1%;b)硬杂木屑60%,玉米芯28%,麦秋10%,石膏1%,石灰1%;c)硬杂木屑64%,黑木耳菌渣(未污染)25%,麦秋10%,石膏1%
5、。3.4栽培季节根据不同的栽培品种、栽培模式、不同地域品种而定。3.5原辅料要求原料要求应符合NY5099的要求。菌棒制作及出菇管理用水应符合GB5749的规定。4菌棒制作与养菌4.1拌料原料与辅料充分混合,比例准确,培养料含水量55-60%,调节培养料酸碱度PH6.5左右。4.2装袋一般釆用15cmX55cm的聚乙烯菌袋,培养料配制完成后,应及时装袋灭菌,袋口应清理干净并扎紧。4.3灭菌采用常压蒸汽灭菌,彻底灭菌,灭菌灶“上汽”后,料温在达100-105°C的状态下保持8-10h以上。4.4冷却灭菌
6、结束后,待灶内温度自然降至50°C〜60°C时,将料棒搬到冷却室,待料温降到30°C时即可接种。4.5接种接种室(或接种箱)中采用无菌操作技术进行接种。在菌棒上用接种打孔棒均匀地打三个接种穴,其屮一穴尽可能靠近扎袋口。接种口直径1.5cm左右,深2cm~2.5cm。打穴应与接种相配合,打一穴,接一穴。采用封口袋封口。接种后可套上薄的菌袋,防止杂菌感染。接种后将菌棒移入培养室呈“井”字码放培养,高度不超过5层。4.6.1适温养菌控制菌棒内温度不超过25°C,不能低于15°C,前期保持黑暗避光培养,菌棒长
7、满后应保持弱光条件,避免阳光直射菌棒。温度高于25°C则需及时散堆、降温。4.6.2翻堆及发菌检查待菌丝长到直径6cm〜8cm时进行翻堆(不宜过早翻堆)。翻堆后的菌棒改“井”字形或三角形堆放,堆间应留空隙及操作道。4.7脱袋菌棒发满,并有部分节瘤转色,室外温度在10°C左右即可移入出菇大棚。菌棒壁周围菌丝体若膨胀、皱褶、隆起瘤状物占整个袋面2/3,手握菌袋瘤状物.有弹性松软感,接种穴四周呈现微棕褐色开始脱袋。脱袋要求气温22°C以下,无风的晴天进行。4.8转色转色的温度以15-22°C为最适宜.通常脱
8、袋后7-8d菌丝开始转色。可采取增加通风次数、通风吋间和喷水次数等措施,加快转色。5出菇期管理5.1温、湿度根据季节自然气候和栽培品种的不同,通过遮阳网、犁料薄膜的使用和灌水喷水的实施,调节菇棚温度、湿度。棚内温度应控制在25°C以下,脱袋后应适时适量喷水,棚室内湿度应保持70%〜90%,采菇前两天不宜喷水。遇到高温天气应及时揭膜通风、喷水。6病虫害防治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应符合GB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