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201328
大小:26.5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19
《案例展示《插花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案例展示《插花艺术》天津市东丽区小东庄中学张树娟【说课】一、教学环节图示二、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通过摆放和播放插花作品(如图1讲台摆放插花作品以及芦苇、野草等地方资源),进行情景导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亲身感受体验新知学习插花艺术的基础知识:1.提出问题:插花艺术对环境的作用?让学生联系生活,插花可以美化和装饰环境。2.教师介绍插花的基本形式,师生共同分析其特征。(1)东方式插花和西方式插花东方起源于中国,唐朝传入日本。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三月三在芍药盛开时节,男女青年聚会,赠送芍药等习俗。东方式插花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东方艺术情调。花材少,枝叶稀疏
2、,强烈枝叶的形态与构图,形成特有的艺术节奏与意境,具有浓厚的艺术感染力,如同中国画中的写意画;西方式插花的特点与东方式相反,特点枝繁叶茂,红红火火,五彩缤纷,强调插花的色彩。其构图多以对称均衡为主,具有图案美和修饰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更好的理解新知识)(2)西方(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早在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人就将植物材料用于装饰目的.以后随着文化的传播,插花艺术先后传到希腊,罗马,比利时,荷兰,英国,法国等,并得以发展。(生倾听,理解领会新知识)自主探究设疑解疑(一)插花艺术的基础知识1.插花的用具(师生分析)器皿(花瓶、花篮等)、花卉(花、叶等)、花泥,也
3、可以利用当地资源,如芦苇(茎、叶、花絮)、各种花草等。丰富插花艺术的内容,开发课程资源。2.常见插花的造型特征大屏幕播放不同造型的插花作品,学生观察屏幕分析插花造型:新月型、S型、扇型、三角型、垂直型等。师生共同分析各种插花造型的特点:(1)新月型插花也称“弯月”型,它是由自然现象“弯月”的形状构思出来的造型,所以成型时需要注意线条的流动感,它具有强烈的曲线美,花器不宜太高,瓶口宽阔的最为合适。(2〉S型插花与英文字母“S”形相同,所以称之为S形。S形插花采用的花材带有曲线状的较佳。适宜选择窄腰的高瓶,效果最佳。(3)三角型插花是西洋式插花最普遍的基本插法。插花作品可插成正
4、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应用范围相当广。(4)扇型插花是模仿折扇或类似半圆的形状。扇骨不可以使用两种不同的花来交替,不同颜色也不要交替使用,因为将会造成一种很不自然的外观。可以采用任何形状的花器。扇形插花适宜摆放在三角位、转角等处,也可以摆放在大堂。(5)垂直型插花。表现纵向的线条美,插花的造型直立而窄长,向上伸展的姿态,具有气势雄伟的象征意义。花器要以插口细小,或简单细长的最为适合,不能四面观赏.`只适合摆放在比较狭窄的场所,如屋角、窗台等地方。3.插花的原则教师先请各组组长选择讲台上任何一种造型的插花作品,将其带回本组并进行分析讨论卡片上的问题(图8-9)。△
5、问题1:本组插花作品的造型特点?插花作品与环境的关系?境物和谐。即要求插花作品与环境条件相和谐。插花作品要与背景色调、空间大小、欣赏对象、插花用途等相协调。△问题2:花卉之间的色彩关系如何?色彩协调。即要求插花所用的花材之间色彩协调。既要有鲜明的反差,又要有和谐的统一。东方式插花色彩整体效果以“雅”为佳,西方式插花则以“繁”为佳。△问题3:插花作品对其构图的要求?构图完善。东方式插花要注意枝条、叶片的布置。既要做到重心稳重,又要有节奏感。西方式插花构图讲究均衡,重心稳重,以四面皆可观赏为佳。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分析得出境物和谐、色彩协调、构图完善这三点就是插花的原则。通过讨
6、论学习,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和讨论的能力,让学生进行知识互动交流。(二)插花艺术的基本技能教师示范插花过程(选取其中一种造型)让学生观察。基本程序:先插线条花(线)确定形状大小和方向,再确定焦点花(面)的位置,最后以填充花(点)作补花.让学生通过观察研究插花的过程,从而系统而准确的了解知识。总结插花基本程序:(线条花、焦点花、填充花)实践发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研究,动手动脑共同设计插花作品。通过了解美术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使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来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屏幕展示,教师强调插花作业要求。A.作品须有一个明显的重心B.花材种类不宜过多,组合
7、不能过密C.选取同一或同系列颜色花卉D.构图要整体平衡,可对称也可不对称E.主次分明。(2)布置各组通过讨论设计插花作品。(3)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学生设计制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设计插花作品。屏幕循环展示插花作品图片并播放音乐。为学生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进行设计制作。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和讨论合作的能力。作品评价教师布置展台,组织各组进行展示,学生成为解说员。学生将作品进行展示交流。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学生谈感受,师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分析能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教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