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突破思维定势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突破思维定势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摘要: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突破思维定势,重视双基教学,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鼓励学牛大胆探索,多向思考,引导学生类比联想,沟通知识Z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分类讨论,培养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关键词:思维定势、课堂教学、突破、优化思维定势是心理学定势理论屮的一个术语。定势理论认为,定势是指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一种预先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们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进行认知或作出反应,从而表现岀心理活动的趋向性、专注性。说得简单点,思维定势就是我们所说的“经验主义”错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牢记许多模式。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
2、中,符合这些模式的数学问题就能得到解决。然而,学生在记忆和运用这些模式的过程屮,往往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养成一种机械的、呆板的解决问题的习惯,成为束缚英解决问题的绊脚石。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我们应该着力培养学牛从多角度、多元化、多维式去考虑问题,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本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如何突破思维定势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呢?依据个人的实际教学情况,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一、重视双棊教学,加强对棊础知识的理解正确的思维定势有助于探究新知识。在任何条件下,已有的认知结构都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其实,理解概念的过程也是思维过程,学生参与这个过程,才能
3、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那么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來的就是积极的、活跃的“概念定势”,形成适合的思维定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概念教学,引导学生找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揭示出概念本质。如在二次根式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思考需表示什么意义?学生依据QMO
4、叫答:表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然后再问:a/T二中x取值范围如何?学生便可顺利得出正确答案是兀W3。二、激励学生人胆探索,引导学生多向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自己首先要形成共识,要着重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打破常规的思维。教育者在教学时要注意教育学生不要迷信课本和教师的权威,而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问题,进而优化成自己的真知。教学
5、中,观察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能拘泥于一个角度、一种模式,以免造成学生思路单一,思、维僵化。而应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以探求更巧妙的解题方法。例如,一条抛物线y=nx2+bx+c经过(2,0)与(12,0),最高点纵坐标是3,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本题按常规解法,先把(2,0)(12,0)两点坐标代入y二ax'+bx+c,再根据顶点坐标公式,得到方程组,求岀d,b,c的值,进而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也可用抛物线的顶点式,设抛物线解析式为y=d(x—h)2+3,再把(2,0),(12,0)两点坐标代入,转化为解方程组求出q、h的值,但解方程组的
6、难度较大。这是可以根据题冃特点,鼓励学生另避途径来间接地达到忖的。考虑抛物线的对称性,(2,0)与(12,0)恰好是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则抛物线对称轴是肓线x=7,则抛物线顶点是(7,3),设抛物线为yp(x-7)2+3,将点(2,0)坐标代入很容易求出Q,进而求出抛物线解析式。又如,要画一个面积为13卅的止方形,怎么画呢?画止方形要知道边长,但这里求出的边长是无理数,按一般做法,只能取近似值,不但麻烦,而H•不够准确。是否可以通过别的途径来间接地达到忖的呢?先画一个长为3cm、宽为2cm的长方形ABCD,再以对角线AC为边长画正方形,即得到13掃的正方形。三、
7、引导学牛类比联想,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联想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心理过程,它能沟通知识Z间的逻辑关系,是思维的-•种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联想不但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而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每学完一部分知识,同时也有效地减少某些片而的思维定势的形成。数于知识之间很紧密,在教学过程屮都要安排并上好复习课和综合练习课,沟通新IH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和网络化。A丿例如:如右图,已知点A是半圆上的一个三等分点,点B是弧AN的中点,点P是半径ON上的一动点,若00的半径为1,则求AP+BP的最小值。根据问题求AP+BP
8、的最小值,联想到尺规作图:作出点A关于0N成轴对称的对称点A',连结BA'交0N于P点,从而AP+BP二PA'+BP二BA',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使问题得到解决。由勾股定理得BAZ=>/2,所以AP+BP的最小值为血。四、引导学牛分类讨论,培养思维能力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要让学牛.依据定义、定理、公式和已知条件,思维朝著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前进,不局限于既定的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耍不断训练,让学生冲破精神的枷锁,留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充分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并“会学”,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一个广阔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