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132236
大小:1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8
《语文课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解惑的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语文课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解惑的能力甘肃武威凉州区校尉中学史云德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观,是以人为本。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充分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教师要营造一种适合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思辨氛围,使课堂活起來,实现师生间和谐的双边活动,这是落实新课改理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何营造课堂思辨氛围,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答疑的习惯与能力。俗话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思”以“疑”为起点,有“疑”才能“思
2、”。可见,“质疑答疑”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训练方法,而且也是打开学生智力大门的一把钥匙。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答疑的习惯与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形式,改变教师的角色定位,破除师道尊严的陈规陋习,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的“伙伴”关系,尽量拉近与学生Z间的“距离”,营造一种和谐的提问质疑的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在这种环境氛围中鼓励学生解除顾虑、大胆质疑,甚至可以展开“竞赛”,看谁能“难倒”老师。教师应避免课堂教学
3、的程式化,不能老唱一个调子,要灵活多样。学生可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得到满足。对学生的每一个发现应予以肯定鼓励,表扬学生动了脑筋,钻研了课文。在质疑过程中,即使对一些比较简单,甚至幼稚的问题,教师也不可掉以轻心吧,不能讥笑挖苦,以免挫伤其积极性,造成不良影响,应持热情的态度,积极加以引导。实践证明:凡是学习积极活泼的学主总是喜欢提问的,教师的正确引导更有利于他们敞开思想、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活跃思维、发展智力。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无疑是很有效的。反之,那种“一言堂”、
4、“满堂灌”,容不得学生发问的做法,只能压抑学生的求知欲。长此以往,只会把学生培养成被动的知识接收器。二、改进授课模式,落实质疑答疑为了使“质疑答疑”落到实处,教师在布置预习、课堂教学过程、复习等各环节中,都应有意渗透这种做法,以便把学生“引”向这个领域。预习时应提醒学生将质疑点做好记载,以便在课堂质疑时间内及时提出,也可预先告诉学生下次课堂将有质疑答疑环节,学生可预先找好问题,这在学习习惯养成初期很有效,学生为了能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预习将会做的更扎实,课外涉猎的范围将扩大,这正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5、。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敢于打破常规教学模式,教师只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宏观控制,具体步骤和细节可根据课堂质疑情况灵活处理。有吋甚至可把质疑答疑作为一堂课的主旋律。只要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即可。所谓“宏观控制”,是指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避免放任自流,将学生的质疑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女n:有关课文主题范围,写作特色范围,作者、时代背景,字、词、句的理解范围等。上复习课吋采用这种模式,可以节约吋间有的放矢。避免水平较高的学生因“吃不饱”而对课堂产生厌烦情绪。事实上,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因其灵活多样而深受
6、学生的欢迎,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课堂上解决的都是学生的疑难之处而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教师的“解惑”角色也得以充分体现。三、教会质疑方法,引导学生解惑对初屮生来讲,容易产生自我满足现象,预习课文满足于没有生字词,基本了解了内容。他们最大的自学毛病是不善于发现问题。因此,教师要传授给他们质疑、析疑的方法,启发他们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一般来讲,疑点应放在教材中最具有思维价值的地方。例如现代文阅读,应将质疑点放在找文眼,文章的结构脉络,重点语句语段,屮心思想,写作特色等地方。教师的释疑也应有所讲究,并不是
7、所有的“释”都应有教师来解释,如若教师越俎代庖,只是一味的“填鸭”,那么学&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也无法提高。教师应组织课堂讨论,把时间还给学生,把问题交给学生口己去讨论解决。有时间可根据情况变换座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一圈,而对而讨论问题。教师不必有问必答,也不要忙着给学生答案或急于表态下结论,而应认真听取、耐心分析,鼓励学纶敢想敢说,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帮助学牛说的有理有据。教师应该平等的跟学生一道讨论问题,切忌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耍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在组织学生质疑答疑过程中,需要教师的驾
8、驭能力组织调控。当学生的思维裹足不前吋,教师要点拨疏通;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偏离了教材时,教师要调整修订;当学生的认识趋于一致但浮在表面时,教师要诱导引歧,有时学生的提问过于分散凌乱,这就需要教师集中理顺,当吋机成熟吋教师要及吋归纳总结。总之,激活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可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当然,由于受教学内容、教学冃的、教材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屮也要因课而异。此文发表于《中国农村教育》2007年第5期(月刊)编辑出版:《屮国农村教育》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