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朱子的天論思想-國立中央大學

四、朱子的天論思想-國立中央大學

ID:44127299

大小:176.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10-18

四、朱子的天論思想-國立中央大學_第1页
四、朱子的天論思想-國立中央大學_第2页
四、朱子的天論思想-國立中央大學_第3页
四、朱子的天論思想-國立中央大學_第4页
四、朱子的天論思想-國立中央大學_第5页
资源描述:

《四、朱子的天論思想-國立中央大學》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朱子的天論思想一、前言唐經欽孔、孟儒學籍化傳統人格意味濃厚的「天」義,暢言與生命相感通之天,故孔子以天色況,達「知天命」(〈爲政〉)、「知我者其天乎」(<憲問〉)之境;孟子「盡心知性以知天、存心養性以事天」,得以「上下與天地同流」(<盡心上>),強調以德契天的進路,天人關係可依聖德而達理理相即不離之境。此天人依德契會之進路,至漢代董仲舒,雖肓承於孔、孟尙德不尙刑、法天則地,及彩顯人主動積極之主宰精神,且吸收陰陽學之成果,去豊富儒學仁義德化理想,欲達儒學外王之圓滿落實目的,而在專制政體中,確也發揮改善政治環境之功效,如抑制君權、減緩法治嚴苛、靈活陰陽五行學說等等,但因仲舒用陰陽五行

2、爲綱維架構其氣化宇宙諭,極力倡天人感應之說,終致天人因異質而存無法瀰補的罅縫,故仲舒天論思想可課是儒學的新發展,卻也是歧出於孔、孟天人貫通之道外。而漢儒融攝陰陽五行之天人感應說,力主天尊人卑,人應恪遵禮教方劃天數,於是,求諸主體內在之自覺工夫頂多只成第二義,終衍生虛僞不實、繁文耨節之流弊。且漢代政治雖標榜獨尊儒學,卻與重刑名統御之法家合流,威樓制度之名教,異化道德禮法,戕害宰制人之真性情,於是,魏晉清談玄虛之學代賁務儒學而起,文人騷客擺脫僵硬的名教禮法,藉玄忍諭熾以期超凡俗入聖域之終極目的或對時政作消極針眨之辭。南北朝及隋唐以還,佛學大盛,瀰漫天下。面對儒學沒落示微,佛、道兩家思

3、想廣爲流傳之際,唐韓愈力主排佛尊儒,倡儒家聖聖相傳之道統說I'極力於批判佛、道回歸儒學之努力'此爲儒學覺醒之先聲'對宋明理學也產生深遠影響。由於佛、道刺激'宋明理學家豁醒而積極、自覺地作儒學重建工作'以開展人內在之道德主體性爲職志'並藉道德實踐以證知形上超越根據:天,是故儒學傳統所具,而非獨創異說。而耒明理學家中,程伊川循質實的直線分解思考方式,據《大學》格物致知講即物窮理之實踐工夫,由存在實然之殊以推證超越的所以然之理。朱子承伊川義理脈絡'進而主物物一太極或萬物皆肓極至之理,此物物所必具之存在之理,雖是成物之要件,然此分殊之眾理,最終歸趨之處,則爲一統體之理,名曰太極,爲眾理之

4、本、离物之源。而太極或理並不動靜變化,如何生就萬物?唯憑氣化'即依萬物氣禀厚薄清濁而生成肓別,此理氣關係便是探析朱子天論思想的基礎'而朱子理氣觀則受伊川之啓發'是故'本文首將簡諭天論思想的闡述'對理學家成入聖之道,確有其必要性,且此超越意識亦是

5、鯉愈有關道統之意,可參《餐昌黎集》,〈原道篇〉(壹北:商務,54年),但道統貌正式提出而爲專有義涵,則至朱子明白闡述聖聖相傳心法時方有。伊川之理氣觀,並基於此,离進一步諭述朱子之理氣觀,及依此義理脈絡對「天」和「天命」或「命」之詮釋。二、程伊川之理氣觀伊川的理氣觀'可見於他對「一陰一陽之話道」的解釋'他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道非陰陽也,

6、所以一陰一陽,道也。如一開一之謂變。(《二程遺書》,卷三,二先生語三,標明為伊川語)「一陰一陽之謂道」,此理固深,說則無可說,所以陰陽者道。既曰氣,則便是二。言開闔,已是感。既二,則便有感。所以開闔者道,開闔便是陰陽。(《二程遺書》,卷十五)陰陽、開闔之變動,只是形下現實世界之「然」,是屬於氣,並不是道。惟陰了又陽,陽了又陰,陰陽交替,開闔互運中'超越現象的形上「所以然」是道、是理。而「然」與「所以然」的諭證形式是否同於於穆不已之體創生妙運直貫之義理模式呢?由於伊川「所以然」之理是自「然」作存有諭的解析?而推證出,如見陰陽氣化之「然」,必可後設肓「所以然」之理以爲陰陽現象之本。掌

7、握所以陰陽之道'方可貫通眾象之理,不致治絲愈雰。承此進路以論,「然」與「所以然」是認知分析態度的關聯'並不是成乎道德創造性承體起用直貫的進路。又伊川主寂感是氣'其言:「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此已言人分上事。若論道,則萬理皆具,更不說感與未感。(《二程遺書》,卷十五)伊川以寂感是「人分上事」,爲形下之氣的變化,道「不說感與未感」,才是形上之理。活動運行只在形下現象之氣,而所以感應、活動是理、是道,理是不2參牟宗三先生,《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80年),第二冊,頁260。有關「然」與「所以然」的論證模式,將於朱子段'作進一步探討,並分疏其和「體用不二」義理模式的差異°動而爲氣化運

8、行之所依,此論點賁無法契合《繫辭上》:「易無思也,無爲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中,易體即寂即感、寂感一如之本意。遵前所解,現象感應、變動是氣,而所以感應、變動方爲理,理氣似分殊爲二物,然伊川並不以二物無關涉,他說:離了陰陽更無道。所以陰陽者,是道也。陰陽,氣也。氣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形而上者則是密也。(《二程遺書》,卷十五)「離了陰陽更無道」表達理氣不離之意旨,此義又可見於伊川曾言:「至顯者莫如事,至微者莫如理。而事理一致,微顯一源。」(《二程遺書》,卷二十五)「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