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五测试题

苏教版必修五测试题

ID:44117282

大小:137.31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10-18

苏教版必修五测试题_第1页
苏教版必修五测试题_第2页
苏教版必修五测试题_第3页
苏教版必修五测试题_第4页
苏教版必修五测试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教版必修五测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期中测试试卷总分160分时间18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湖泊/水泊梁山B.隆重/安土重迁C.纾难/别岀机杼D.脉搏/一脉相承累赘/连篇累牍拾遗/拾级而上咀嚼/咬文嚼字屏风/屏气凝神押解/浑身解数菲薄/口薄西山扛枪/力能扛鼎泄露/藏头露尾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让许多美国民众感到难以接受的是,美国一肓强调风险自负的投资原则,但现在危机的始作俑者—一华尔街投机者却需要纳税人来为他们的过错埋单。B

2、.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齐大商场纷纷举行促销活动。看到价格比平时降了四到五成的名牌服装,许多顾客慷慨解囊,大量抢购。C.您是有着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而我只是一个芸芸众生,社会舞台上的一个小角色,怎好作比呢?D.小王喜欢绘画,常常泡在美术馆里,在壁画前流连忘返,只可惜丹青功夫不够,很少动笔,只能作壁上观。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散文的真正用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B.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终止、变更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

3、行为。C.高速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D.人文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课文之中,就在师生们共同的品读活动之中,就在我们用心发现和呵护的情境之中。4•国家推出了家电下乡等惠民政策,网易对此进行了相关调查,下表是其中一项调查内容及结果。阅读该表,回答问题。(6分)在家电下乡活动中,那些问题最受关注(票数:3561)选项比例票数杯格33.5%1177品牌2.02%72质量43.81%1560酿务7.5%267补贴额数20.38%726能耗3.31%118⑴

4、根据上表,你得出什么结论?(2分)(2)为了把这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请你给政府部门提两条建议。(4分)①②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追和陶渊明诗引苏辙东坡先牛谪居脩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了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

5、质而实绮,癮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其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电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牛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竣,以陷于大难,乃

6、欲以桑榆Z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Z?虽然,子瞻Z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Z,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终不能愎愎:悔

7、改D.其出处进退处:处所5.下列句子中,对苏轼追和陶诗的理由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A.①未有追和古人者②少而穷苦B.①诗有古人之风②其学日进C.①其诗质而实绮(2)如其为人,实有感焉D.①平生岀仕,以犯世患②自托于渊明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惟喜写诗,尤喜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B.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C.文中对陶渊

8、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引文占全文的三分之一,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木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作评论的态度。D.木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对苏轼追和陶诗的心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3分)⑵此所以深服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