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庄的“庸道”:兼及西方思想与老庄思想的互训》

读《老庄的“庸道”:兼及西方思想与老庄思想的互训》

ID:44115470

大小:1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18

读《老庄的“庸道”:兼及西方思想与老庄思想的互训》_第1页
读《老庄的“庸道”:兼及西方思想与老庄思想的互训》_第2页
读《老庄的“庸道”:兼及西方思想与老庄思想的互训》_第3页
资源描述:

《读《老庄的“庸道”:兼及西方思想与老庄思想的互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读《老庄的“庸道”:兼及西方思想与老庄思想的互训》20141603467钟家俊国贸1404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乙一,存世冇《道徳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了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他认为-•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

2、,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Z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口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Z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Z楷模。庄了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屮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

3、,被称为老庄。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道Z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庄子•让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耕粕用以教化天下。又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友其真。”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白生白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气耳”和“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索辨证法因索。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

4、始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茅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Z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賜了,而彭祖为夭”。他认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万物,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一,即绝对的“齐”;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口得,而学“道”的最后归宿,也唯冇泯除一切差异,从“冇待”进入“无待”。在思辩方法上,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无独有偶,西方学者海德格尔(M・Heidegger)、弗朗索瓦•于连(F.Jullien)

5、是对老庄思想冇着浓厚兴趣的哲学家,他们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冇关“庸”“恒”“常”的思想,这些海外研究也逐渐引起中国学界关注。但单就“庸”这个关键词來看,目前却未见有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基于此,本文将在中西思想互训的基础上,阐明老圧“庸道”思想在比较视野下的丰富意蕴及其现实意义。从逻辑上说,老庄的“庸道”思想包拈了三个环节:“用”为正题,“无用”为反题,“用无用”(寓诸庸)是合题。这种跳岀是非不争论的原则曾遭到墨家反驳:“非诽者悖”,“不非己Z诽也,不非诽”。亚里士多德也曾道出这种危险:否定矛盾的原则导致否定之否定。(参见同上,第127页)为避免因拒绝是非而重入是非,庄子的“庸道

6、”思想认为我们既不要关注“是非”,也不要关注“非是非”,以不让口己陷入这两种立场中的任何一种,也就是对两种立场都保持着开放姿态,两种立场也就不再相互排斥。这正如郭象的解庄:“既逍是非,又逍英遣,遣Z又遣以至于无遣,然后无遣无不遣而是非口去矣。”(《庄了注疏》,第43页)这种庄子式的“庸道”不是消极的什么都不做,而是既冇内心的守中持道,又积极地参与到事物的运化,承认人生有一种“不得已”,人应当“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不得已而为之”,积极“顺化”,因顺应而得自由。总而言Z,庄子继承老子捉出的“庸道”不是一种教条化的理论,而是一种生活化的实践;不是一种形上的玄思,而是关系场域的

7、拓展;不是“用”或“无用”的正反偏至,而是“道通为一”的和合运演。在本文中,我们借助老子、庄子和儒家的对比,借助于连的诠说、海德格尔思想的训释、现代学者的阐发,从而指明了“庸道”的要义:是非的判断一正一反,或者一真一伪,便形成了一个圆环,处在圆环的正屮间时便摆脱了是非正反,“任天下之是非”(《庄子注疏》)。圣人的态度并不是“没有理性的”,也没有局限在理性中,他只利用是非的价值,只从是非分别中得到便利。这既是庸道的智慧,也是生活的智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