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115201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8
《读写结合,实化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读写结合,实化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读写结合,实化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耍途径”,其主耍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见”。一个是通过文字让自己有所认知,一个是讣自己的认知变成文字,可见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可以结合起来的。一、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把作文教学当做
2、艺术作品创造来教,忽略了与阅读的关系,或者把阅读教学当成语言学来讲解,脱离了写作教学,导致有写无读,或者说读写分家。但实际上,读与写是密不可分的,阅读对写作有着带动的作用。汉代文豪扬雄就说:“能读千赋,则能为之。”诗圣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元朝程端礼更用比喻阐明了两者的密切关系,他说:“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輔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也。”不仅如此,读与写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阅读和写作是共享人类某些思维活动的认知过
3、程。更具体地说,写作实际上是模拟阅读的过程,而阅读也是模拟写作的行为。因为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必须从读者的角度考虑整篇文章的布局以及选材,身兼读者和作者两种职能。而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预测、揣摩写作者的意图,身体力行地扮演写作者的角色。阅读和写作是两个相似的、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都包含有预先存在的记忆结构,都对语篇结构进行分析,并且都包含有理解和创作的行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來源,写作则是语文能力的运用和展现。离开阅读教写作,作文教学就“虚”:联系阅读指导写作,作文教学才“实”。二、阅读对写作的意义1•阅读为写作准
4、备生活积累语文教材精选名家精华,取各族瑰宝,集历代珍品,收各国精粹,上下儿千年,纵横儿万里,内容可谓丰富多彩。阅读课文作品可以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读《愚公移山》,学生回到了远古吋代,“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惊叹于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意志;读《故乡》,学生对I口中国的农村,“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的农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了深切的同情;读《邓稼先》,学生站到了屮国研制和开发核武器的最前沿……这些都是在时间上的拓展。如果从空间上延伸,可读《沁园春•雪》,领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
5、国壮美意境;可读《黄河颂》,聆听黄河母亲豪迈雄壮的旋律;可读《丑小鸭》,追寻丑小鸭变成口天鹅的苦难历程。学习一篇经典的课文,就犹如经受一次精神洗礼、智慧滋养,从中可以获取知识信息,认识客观规律,提高实践能力,同吋,也可以与先贤对话,与智者交谈,提升心智,激活自己的思想。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的&活积累,而半活积累往往乂來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因此,要想为写作积累工活感受,就应该重视教材精选的名家名篇,认真阅读,开阔视野,夯实语文基础,或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在读中明意、读中感悟、读中吸收,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从而为写作做知识迁移的积
6、累准备。2•阅读为写作开拓语言源泉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让学生识记课文中的妙词佳句,品味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懂得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这是学生写作吋的语言源泉。读《列夫•托尔斯泰》,震撼于托尔斯泰那“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的目光的敏锐和犀利;读《出师表》,体会到诸葛亮“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坚定决心;读《短文两篇》,不禁赞美飞蛾扑火的恋壮,因为“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
7、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高尔基曾经指出:“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并把好词、好句、好段积累下來,H积月累,词汇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库存量就越丰富,思维的领域就越广阔,说话或写作文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作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创造出生动、形象而乂具有美感的话语來。三、阅读实化为写作的途径古时候,有个画家叫郑板桥,他画的竹子很有名。一次,他给别人说起画竹的情景:“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Z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Z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8、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Z竹也郑板桥这段话告诉我们,画到纸上的竹和自然形态的竹并不完全相同。它是自然形态的竹,经过了“眼中Z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