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099733
大小:326.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10-18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一、隋唐对外友好交往的原因1、隋唐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①陆路方面:②海路方面:3、唐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外商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4、___和____聚集了各国的使节、商人,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韩愈说:广州“蛮胡贾人,舶交海中……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货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形成这种繁华景象的原因是A、开辟海上丝绸之路B、普遍使用指南针C、城乡畅销海外货物D、对外政策开明D二、和新罗的友好往来1、双方往来:第一,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人最多。崔致远第二,新
2、罗商人来唐贸易的很多。“新罗坊”“新罗馆”2、先进的唐朝文化对新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治上,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经济上,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技艺。文化上,设立国学,教授儒学,喜欢读唐诗、写唐诗。生活习惯上,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新罗文化对唐朝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例如他们的音乐就很受我国人民的欢迎,唐太宗设置的十部乐,其中一部就是高丽乐。(2012年重庆卷37)材料一留学生享受唐政府的优待。为了照顾外国和其他民族的学生,特设宾贡科,考中者称宾贡进士。宾贡进士以新罗、大食、渤海等过的留学生为多。宾贡进士在唐朝可
3、入仕做官,如新罗留学生崔致远十八岁考中进士,后在唐淮南节使军中任职。各国入唐学生对国际交往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在长安招聘人才,交结其他国家使节,搜集或出资购买书籍,特别是他们将学习、了解的唐文化与典章制度传播于各国,从而更增加了盛唐气象的国际色彩。——摘编于任士英《盛唐气象》(1)根据材料一,概括入唐留学生增加唐朝国际色彩的表现。(4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罗在教育和科技方面受到唐朝哪些影响。(4份)入唐留学生来自多国;宾贡进士在唐朝入仕做官;推动了国际交往;将唐文化与典章制度传播于各国。设立国学,教授儒学;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三、日本双
4、方往来遣使隋唐:隋时互遣使;遣唐使十多次贸易频繁:日本出土大量“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奈良时的银币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政治:由留学回国人员策动大化改新,新政中的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文化:学校教授儒学;建筑艺术深受唐朝影响;文字生活习惯:也受唐影响双方交往中有突出贡献人物吉备真备鉴真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唐律》以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也都大都参用《唐律》。这反映了A、《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B、《唐律》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C、中华法系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D、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C四、与东南亚、印度半
5、岛各国的往来与东南亚的往来政治上:互派使节经济上:交换土特产品与天竺的往来天竺的概念:双方往来表现代表人物:政治:遣使来唐经济:贸易频繁,天竺送来郁金香、菩提树文化:唐太宗派人去学习熬糖法,中国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入天竺以佛教为纽带玄奘、义净相当于现在的印度半岛五、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1、中亚:政治、经济2.与波斯①隋朝时,中国和波斯已互遣使节;②唐朝时,波斯遭到大食的侵扰,其王及儿子先后前来求援。③波斯商人大批在中国开设“波斯店”。3.和大食①从唐高宗起,大食与中国通使。②中国的____术在唐朝传入大食。4.和东罗马①有使节往还。②东罗马的_____传入中国。
6、③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5.和非洲三、隋唐对外交往的特点(2006上海历史)公元745年,唐玄宗下诏:“波斯经教,出自大秦(东罗马帝国),传习而来,久行中国。爱初建寺,因以为名。”诏书中所提到的“经教”(即景教)属于A、道教B、佛教C、伊斯兰教D、基督教材料1: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城市,每天聚集着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亚欧各地。材料2:关于唐文化圈问题,有的日本学者认为,它的形成是由于构成国家的主要民族,采取军事的,政
7、治的和文化的种种形式,对领域外的其他民族国家,形成一种君臣关系。材料3:文化圈的概念应该是:某一个先进的文化国,以其特有文化吸引着周边国家,这里即包含着先进的文化国主动向后进的周边国家传播文化,又有落后的周边国家对先进文化的向心力。……唐文化的繁荣,象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周边各国的统治者和人民,他们为缩短与唐王朝文化上的差距,不遗余力地把唐文化引入本国,并结合本国的特点,有选择地加以消化和吸收。——《中外关系史论丛》第3辑(1)据材料1,分析唐文化圈形成的原因。(8分)(2)材料2与材料3对唐文化圈的形成问题看法有何不同?你认为哪一观点更正确。(6分)(3)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