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067561
大小:3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8
《华东师大版高三语文(上)《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沪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教学思路】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流畅诵读,感悟诗歌。3、分析本诗感情表达的层次结构,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4、分析古典诗歌屮的特定意象及艺术特点。5、总结全诗及布置课后作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过程与方法:诵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教学难点:景、情、理是怎样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彖,进入诗歌意境。【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2、【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以学生的自由讨论为主,教师给予恰当的点【教学备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在我国古今文学长廊里,无数文人墨客对月兴叹,月亮一直是他们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从而写下了无数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中读到了很多关于月的诗句,女口:“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明月照松间”的宁静恬淡;“雁子回吋,月满西楼”的相思,“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惆怅无奈,还有
3、“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梦幻神奇。等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二、作者及背景:1>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來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2、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4、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屮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三、诵读感知理清层次结构: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FI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Z“照”人,从描写景
5、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喊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一二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四、分析课文。大家初读这首诗就内容、意境和情感而言有何感受?(学生分析,教
6、师板书)(一)、分析第一部分1•现在我们分节朗读体会本诗融景理情于一体,优美深邃、浑然天成的意境美。(齐读前八句)我们知道意象是融合了人类情感的物象,诗人选取了那些意象,展现了怎样的意境?(大家看课件,齐说)(提问学生意境)2.—幅绝美的春江月夜风景图。我们能否用两个短语简单概述这幅画面?短语选择概括意境:(真是)空明澄澈,美妙绝伦。(二)、分析第二部分3.师:人不仅是感情动物,复杂就复杂在还有思想,此时此景必然引发诗人思考。下面随着老师的阅读体会其中的哲理?(学生甲)4.师导:在这壮丽幽美的花月夜里已自有其迷人的情韵
7、,诗人却不知亭受,且去陶醉,偏又驰骋了他的思想去惹事生非,探寻那永无答案的宇宙、人生,就此谁还有高见?(学生乙)5.古人都喜欢探寻宇宙人生的奥秘,许多诗句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下面我们来看看?(课件展示)6.师结: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其基调应是哀而不伤、郁而不堕的,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7.生讨论以短语概括本诗节意境。(学生回答)短语选择概括:清明洁净,奥妙无穷(三)、分析第三部分师:我就知道中国古代诗人的多愁善感,那种超人的“忧患意识”绝不会善罢甘休
8、,一定会自寻烦恼,再无端生岀一些卿卿我我的情來,折磨我们,下面我们來解读一帑?8.(一生读前四句)9.前四句写了什么内容,概括一下。(学生冋答,课件展示)10.读“可怜”四句,分析“月徘徊”?(课件提示、总结)11.师导:这悠悠的“愁”,毕竟是月下清愁,绝不是那生死别绪。没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样的浓烈,可这“卷不去,拂还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