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发痧汤为主治疗疰夏及中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发癒汤为主治疗痊夏及中暑关键词:珪夏;中暑;发痂汤随着盛夏季节的到来,气温节节升高,珪夏及中暑的发病率也象气温一样不断攀升。笔者在王劲主任医师的指导下,用民间草药华弄柠(又名发应草)为主组方发癒汤,加减治疗珪夏及中暑,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珪夏进入夏季,一些老年人、中青年妇女及少儿常感头昏脑胀,四肢沉重,全身乏力,胸闷气短,倦怠嗜睡,哈欠连连,
2、=
3、甚至低热不退。同时舌苔厚腻,口淡无味,食纳呆滞,日渐消瘦,主要表现为心烦身倦,体热食少。这种症状,就是人们常说的“苦夏气“夏痿”,中医称之为症夏。珪夏不是一种疾病
4、,也不是某一脏器损害的表现,而是生理功能的失衡。其发生的原因,中医认为一是属于脾胃不健,营养吸收不足,导致养分的供给与消耗出现逆差;二是入夏以后,天气炎热,睡眠不足,身体得不到充分休息而疲劳;三是暑夏气温高,人体在活动中水分不断丢失,如补给不足,暑湿之邪乘虚而入,即引起种种不适。《杂病源流犀烛•痊夏》有''珪夏,脾胃薄弱病也,然虽由脾胃薄弱,亦必因胃有湿热及留饮所致”之说。痊夏的发生还与人的体质密切相关,临床多见于老弱幼小者或气阴不足、脾胃虚弱之中青年女性。根据痊夏的发病特点及患者的临床表现,痊夏的病机多属本
5、虚标实,气阴不足而暑热湿盛,治疗多从清暑泄热、化湿宽中立法,对年老体弱者则益其气阴。方用发痂汤适加滑石、米仁以消解暑热、健脾利水。病案举例1:刘某,女性,32岁。2006年8月12日就诊。患者素体虚弱,多次自然流产史。每年入夏,便食欲不振,低热绵绵,伴头晕消瘦,无法工作,已病休于家。初诊:患者神萎乏力,胸闷气短,倦怠嗜睡,汗出不畅,口淡无味,食纳呆滞,舌苔薄腻,脉象濡细。病属“珪夏”,治拟清暑泄热、化湿宽中。处方:华茸柠、牡荆叶、香豆豉、翟香、佩兰各12g,太子参、麦门冬、生山梔、滑石(包)、焦山楂、香谷芽、
6、麦芽各15g,五味子9g,生甘草6g,米仁20go7剂。二诊:患者精神已振,饮食渐复,述已恢复正常工作。守方略事加减7剂,以资巩固。2、中暑夏至以后,酷暑高温,伤人气阴,易患中暑。治疗中须分清阳暑、阴暑。《景岳全书•暑证》说:“暑本夏月之热病,然有因中暑而病者,有因暑而致病者,此其病有不同,而总由于暑,故其为病,则有阴阳二证:曰阴暑,曰阳暑”;“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即伤寒也,惟宜温散为主”;“有不慎口腹过食生冷,以致寒凉伤脏而为呕吐、泻痢、腹痛等证,此亦因暑受寒,但以寒邪在内,治宜温中为主,是亦阴暑之属
7、也”;邙日暑者,乃因暑而受热也,……故名阳暑。治宜察气之虚实”。选用发痂汤加人参白虎汤加减。夏日伤暑,因贪饮纳凉、久吹冷气,静而得之为阴暑,其症发热,无汗,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体疼痛,心烦,苔白,脉象浮紧。方用辛温去暑解表之剂,发癒汤合薑香正气散化裁。病案举例2:陈某某,女性,35岁。因发热头昏、心烦口渴,经社区卫生院用抗生素、解热剂治疗3天无效于2007年7月23日就诊。初诊:发热3天,体温39.5°C,无汗烦躁,口渴多饮,尿赤短少,舌质红、舌苔薄黄少津,脉洪大而数。血常规:WBC7.8x109/L,N
8、69%,问诊知3日前有烈日下劳作史。此乃暑热稽留气分,急宜清暑透热、养阴生津,处方:生石膏30g,知母、生地、淡竹叶、西洋参、麦门冬、生山梔、香谷芽、麦芽各15g,华弄柠、牡荆叶、香豆豉各12g,五味子9g,生甘草6g。3剂。二诊:药后,微有汗出,体温38.1°C,口渴好转,尿黄短少,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脉数。拟前方西洋参改太子参20g,酌减生石膏20g、知母10g,加西瓜翠衣20g,鲜荷叶30g,清暑透热,继服5贴而愈。3、体会发疡汤由华弄柠、牡荆叶、太子参、麦门冬、五味子、生山梔、香豆豉、翟香、佩兰、焦山
9、楂、香谷芽、麦芽、生甘草组成。方中华莽柠(又名发癒草)、牡荆叶清暑泄热,解表祛疹,为江浙民间治疗暑热发痂的要药,太子参、麦门冬、五味子一补一清一敛,生山梔、香豆豉表里双解,除烦清热而不伤阴,霍香、佩兰化湿宽中,焦山楂、香谷芽、麦芽醒脾健脾,全方共奏益气清暑解表、泄热化湿和中之效。病例1,症状典型,属“痊夏”气阴不足、暑热湿盛之证,治疗从清暑泄热、化湿宽中立法,佐以健脾利水,标本兼顾,故能应手而瘻。病例2,高温作业而伤暑,为阳暑,治以清暑透热、养阴生津,选用发痂汤加人参白虎汤加减,故汗出热退;继以西瓜翠衣、鲜荷
10、叶清暑透热,暑清热退阴复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