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胃下垂49例临床探究

中医药治疗胃下垂49例临床探究

ID:44026399

大小:65.93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8

中医药治疗胃下垂49例临床探究_第1页
中医药治疗胃下垂49例临床探究_第2页
中医药治疗胃下垂49例临床探究_第3页
中医药治疗胃下垂49例临床探究_第4页
中医药治疗胃下垂49例临床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药治疗胃下垂49例临床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药治疗胃下垂49例临床探究摘要:目的:对中医药治疗胃下垂的方法进行研究。方法:对49例胃下垂患者采用自拟中药方剂治疗,连续服药30天,观察治疗效果。结果:49例患者连续服药30天后,治愈40例,占81.63%;有效6例,占12.25%;无效3例,占6.12%。结论:本组治疗中使用的中医药方剂治疗胃下垂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关键词:下垂中医治疗【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204-02胃下垂是指人立位时胃下缘达盆腔,胃小弯最低点在骼靖水平以下。多见瘦长无力体型者,有的患者也同时伴有其他内脏下垂的现象。胃下垂

2、者常有消化不良等症状,在直立时加重,平卧时减轻。胃下垂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目前西医无特效疗法。我院使用中医药治疗49例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胃下垂患者49例,其中男26例,女23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48.2岁;病程2〜15年,平均&2年;轻度胃下垂21例,中度21例,重度7例。1.2方法。49例全部采用自拟汤剂治疗。基本方组成:黄英24g,当归12g,炒杭白芍9g,茯苓15g,菟丝子15g,炒补骨脂9g,白术12g,炙升麻3g,鹿胶15g(焊化对服),西砂仁6

3、g,炙甘草6g,川附子30g(开水先煨透),干姜9g,大枣5枚。水煎服,1剂/d,连服10天。兼慢性胃炎者加黄连10g、牡蛎30go高血压、孕妇忌服,忌生冷、不易消化食物。患者病症好转后,再服补中益气丸以资巩固。处方:熟地15g,当归15g,炒杭白芍9g,川苇6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35g,炙甘草3g,黄罠18g,肉桂68g,烧姜2片,大枣5枚。1.3疗效标准。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消化道顿检示冃角切迹恢复至骼靖连线以上为治愈。有效:症状体征减轻,胃角切迹提升5cni以上,但未达骼皤连线。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胃角切迹提升达不到有效标准。2结果49例患

4、者连续服药30天后,治愈40例,占81.63%;有效6例,占12.25%;无效3例,占6.12%o痊愈的患者身体好转,已能步行数里。腹守亦无下坠感觉,精力充沛,食眠均佳。诊脉两手调和,舌红润,此病症已退,气血渐充。3讨论胃下垂是内脏下垂中最常见的疾病,胃下垂是胃体下降至生理最低线以下的位置。多因长期饮食失节,或劳倦过度,致中气下降,升降失常所致。本病大都属于祖国医学“胃月完痛”、“嘈杂”、“腹胀”“呕吐”之范畴。冃下垂的病因病机为:饮食失宜,劳倦过度,中气受损,磨谷无力,脾不散精,冃不下降。中州不能履行其枢机之职,而致气、食、湿、寒、热邪停滞、壅塞中焦。中气不

5、足f脾胃运作无力f水谷精微无以化生f气血无以补充一中气更虚一磨谷更差->调理不当,恶性循环。本病病程较长,症候以气虎、阳虚者恒多,初期症候多呈脾虑,病久则累及肾,巴常挟痰、挟饮、挟淤,而成本虚标实之候。本病患者多有腹胀(食后加重,平卧减轻)、恶心、暖气、胃痛(无周期性及节律性,疼痛性质与程度变化很大)等症状,亦可偶有便祕、腹泻,或交替性腹泻及便祕。本病患者多为瘦长体型,同时还可伴有眩晕、心悸、乏力、直立性低血压、昏跃、食欲减退等症状。胃下垂是由脾胃气虚,中气下陷,升举无力而引发。本病治疗原则应以健脾、益气、升提等方法为主。治疗颇感棘手,补益不当壅塞更甚,攻积消

6、滞失宜损伤正气,劳而无功。治宜把握症候,轻轻起动,时而寓消于补之中,时而寓补于消之内。攻补兼施,寒热并用,不同时机各有侧重。治胃之方贵在轻灵。脾胃之功在运,运者动也。欲其动以轻灵活泼为要。药不宜多,量不易重,欲速则不达。理气而不耗气伤津、补气养阴而不壅中,温而不燥、凉不败胃为用药准绳。气虚有滞、虚中有实是本病的核心问题,益气健脾是治疗本病贯穿始终的指导思想。理气和胃。消积化滞是治疗本病的大法。根据临床观察:胃下垂病人,多数合并有慢性胃炎,少数病人合并有溃疡病,根据目前医学界提出的“幽门螺杆菌”的理论,对中药治疗效果不理想,特别是病程长久,湿热郁胃型者,配合服用

7、西药抗生素,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本组治疗中方中以黄竄补益中气、升阳举陷为主。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患者体瘦纳少,食则不运,腹胀如坠,病久不愈。故应脾胃同治,升降并调,釆用升清降浊法,使清浊各行其道。标实之际,当先开胃,气得降,清阳自可升发。根据李东垣《脾胃论》升阳益胃、补中益气之理,并重温中回阳和补血调肝之法,结合患者体质,灵活用药。先以参、术、黄、附治其虚寒,姜、桂、砂、苓止痛止泻,补骨脂涩其滑脱,升麻、柴胡升提下陷之气,菟丝子、炒玉米、老米湿肾益冒,甘草、大枣健脾调中。以后配入鹿胶、归、芍、孰地、川芍补血调肝。似此重视全面,综合论

8、治,易收良效。本病病程长,多反复反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