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的病因学概念形成及其临床意义

“痰”的病因学概念形成及其临床意义

ID:43996658

大小:2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17

“痰”的病因学概念形成及其临床意义_第1页
“痰”的病因学概念形成及其临床意义_第2页
“痰”的病因学概念形成及其临床意义_第3页
资源描述:

《“痰”的病因学概念形成及其临床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痰”的病因学概念形成及菇临床意义[关键词]痰;病因学;临丿木意义[中图分类号]R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c)-078-02除了指咳吐之痰外,中医学的“痰”尚有重要的病因学涵义。“痰”的病因学涵义在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屮初步形成,并在后世不断发展。其形成与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赋予“痰”致病的属性,其次是将“痰”微小化。痰的病因学涵义的形成,为很多病证尤其是一些疑难病症从痰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开辟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1中医学“痰“的概念提到痰,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产生于气管或支气管,由其黏膜分泌,经由口鼻咯叶

2、-而出的黏稠、混沌的液状物质,即平时所说的“吐痰”之痰。而中医学所论之“痰”,除了上述涵义之外,尚有一个非常重耍的病因学涵义,即指稽留在体内脏腑、组织、肌肉、经隧、脉络、关节内的无处不到,无物可证,无形可见,能引起某些特殊病证的致病因了[1]。痰能阻滞机体气血,流窜经络,妨碍脏腑功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2“痰”的病因学概念形成从文字学角度加以考证,《说文解字》(成书于100年到121年)及《释名》(成书于194到203年)中均无“痰”字记载⑵。《内经》全书中也无“痰”字。我们现在看到的,“痰”字出现较早的医学典籍是《神农本草经》和东汉张仲景仃50〜219年)的《

3、金匮要略》。《神农木草经》的成书年代,多数学者认为其在秦汉之际或先秦已有原始资料,但成书不早于东汉。在《神农本草经》中冇“胸中痰结”、“留饮痰癖”Z类的记载。其云:“巴豆,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癥结聚,坚积,留饥痰癖,大腹水张,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内,除鬼毒蛊注邪物,杀虫血。”“恒山,味苦寒。主伤寒,寒热,热发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吐逆。”在《金IS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则记载:“膈上病痰满咳嗽叶。”从上述内容上可见,当时的“痰”指的是呼吸道Z痰。有学者推论,张仲景书屮之“痰”字,系示批传抄者或刻书梓人所为。其文献依据为:唐・慧琳《一切经

4、音义》中载有惠苑《华严音义•风黄淡热》Z文:“《说文集略》曰:'淡为胸中液也’,骞师注《方言》曰:'淡字乂作痰也。'”另外,晋・王叔和《脉经》、唐・孙思邈《千金晁方》中,痰饮俱作“淡饮”称⑶。但是,《校订神农本草经》序文中指出:“其经文或以痒为养,创为疮。淡为痰,注为蛀,沙为砂,兔为菟Z类,皆由传写Z误,据古订正,勿嫌惊俗也。”因此,可以认为不论称之为“淡”、或“痰”,秦汉时期之“痰”,其所指为呼吸道之痰,“痰饮”、“痰癖”为与呼吸道之痰有关的一种病症。魏晋南北朝时期,《脉经》、《名医别录》、《肘后备急方》、《木草经集注》等著作中虽然“消痰”、“去痰”、“除痰”、

5、“治痰”、“破痰”的药物记载逐渐增多,但其所指之痰,仍为吐痰之痰。但这一时期开始使用“痰实”、“痰热”、“痰厥”、“痰壅”等词汇,如《名医别录》云:黄苓“治痰热,胃中热……”《本草经集注》云:芒硝主治“腹屮痰实结搏”;《肘后备急方》云:“具病亦是痰壅霍乱之例,兼宜以霍乱条法治之”等,具本意是对吐痰之病证进行虚、实分类或寒、热分类,但这种捉法为此后“痰能致病”思维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尤英是《肘后备急方・治胸膈上痰・诸方第二十八》中云:“治卒头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风方……此本在杂治中,其病是胸屮膈上。痰厥气上冲所致名为厥头痛,吐之,即瘗。”将痰相关之病证从咳嗽、胸

6、腹部疾患扩充到头部之头痛,可以说是“痰可无处不到”观念的端倪。从咳叶Z痰发展到病因学涵义的痰,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是赋予其致病的属性,这始于隋代的巢元方。在其所著《诸病源候论》(成书于610年)有云:“痰者,由水饮停积在胸膈所成。人皆有痰,少者不能为害,多则成患”;“水饮停积,结聚为痰,人皆有之。少者不能为害,若多则成病”,明确提出“痰能成患”。并且,痰的部位已不仅仅局限在胸膈、心下等,开始具备无处不到的性质,如痰能到各个脏腑:“夫风邪所伤,是客于皮肤,而痰饮渍于脏腑,致令血气不和,阴阳交争。若真气胜,则邪气退。邪气未尽,故发疟也”;痰可上注于冃:“阴阳Z气,皆上

7、注于口。若风邪痰气乘于腑脏,腑脏之气,虚实不调,故气冲于目,久不散,变牛肤翳。肤翳者,明眼睛上有物如蠅翅者即是”;痰可逆上到咽喉:“咽中如炙肉窗者,此是胸膈痰结,与气相搏,逆上咽喉Z间,结聚,状如炙肉之窗也”;痰可乘经络:“夫心痛,多是风邪痰饮,乘心之经络,邪气搏于正气,交结而痛也”。总之,痰生成以后,随风、随气的运行可在机体内无处不到,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其次是痰的微小化,认为痰是体内牛成的病理产物,咳叶出来后可以肉眼看到,没有咳叶出来虽然肉眼看不到,但是仍存在于体内。这种属性是在对咳叶Z痰形成机制和痰的致病性、流动性的认识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因为“由气脉闭塞,

8、津液不通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