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996313
大小:2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17
《“大材料”背景下研究应用型材料类本科生培养模式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大材料”背景下研究应用型材料类本科生培养模式探讨摘要: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材料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材料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需求。在对已有“大材料”背景人才培养模式分析的基础上,以中北大学实验班为例,対研究应用型材料类本科生培养新模式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同类型培养条件的专业提供借鉴和参考。关键词:“大材料”;研究应川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9-0065-02近年来,国内外材料科学与技术飞速发展,性能优异的新材料以及效率更高的加工工艺不断涌现,
2、这对从事相关工作的材料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培养出更具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材料类毕业生,也成了当前设有材料专业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20世纪8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逐渐将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统一到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上来[1]。而国内类似中北大学这样的绝大多数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遵循小专业模式,即按材料的特性和用途进行细致的具体分类(如金属、非金属、高分子材料等),分别学习材料结构、性能、加工、使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由于不同专业间彼此界限分明,知识体系缺乏相互联系,致使学生除了对本专业领域的知识有相当了解外,对其他材料领域知之甚
3、少,特别是在涉及学科领域交叉或新材料开发方面倍感吃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学科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狭窄,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显然,“小材料”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和当代科技发展对木科人才的需求,“大材料”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为必然的选择。一、“大材料”背景下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借鉴欧美诸国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模式和体系,国内的-些高校以“大材料”为背景,开展了一些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工作。中南大学的李红英教授等研究了通过探索研究性学习模式进行“大材料”类人才培养的方式[2],提出“资源一冶金一材料一应
4、用”的材料类大学科人才培养理念。李红英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了多维立体学习模式的建立上,主张通过多层启迪和学术活动等方式来激励学牛创新与探索欲槊。其研究较为宏观,缺少培养体系内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的具体改进措施和方法。国防科技大学的张为军博士等研究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改革方法[3],提出了以“大材料”的思想,按一级学科组织人才培养。张为军的研究虽然针对研究牛培养体系的改革,但其突破学科界限的思想以及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等方法,可作为“人材料”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借鉴和参考。黑龙江工程学院的毕凤阳研究了C
5、D1()(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模式[4],即以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全过程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通过分级项目运作机制,将学生的工程能力的培养过程细化为三级项冃,并提出了项H内容设计和实施保障的做法。毕凤阳所研究的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这与屮北大学材料类人才的培养目标类似,其方法可以作为“大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实践环节设计的借鉴。综上所述,国内关于“大材料”背景下,如何将本科生的培养统一到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上的研究很少。虽然当前的研究对于材料类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
6、意义,但仍缺少实施载体和具体的运作模式设计。而且,“大材料”背景下,对材料类所有专业进行培养模式改革,在各个教学环节上又难以实现,必须选择一个过渡的载体。所以要进行详细的研究,真正设计出以一级学科为统筹,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育环节、第二课堂活动等在内的“大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二、“大材料”背景下材料类本科生培养新模式的设计本研究依托中北人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软硬件教学条件,进行“大材料”类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设计。研究的实施对象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班,以点带面分层次进行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的
7、研究与实践。具体内容包括制定培养目标、优化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丰富第二课堂等。(-)创新和实践能力并重,确立培养日标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五个本科生专业,主要是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工程师为目标,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前,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培养出的本科毕业生大多在工厂企业从事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但是进入到985院校深造的学生很少。所以,项目的研究拟通过分层次培养模式,以“大材料”为背景,以一级学科为统筹,通过实验班培养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并垂的研究应用型人才。然后,以实验班为辐射,逐渐使所有专业向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日标过
8、渡。(-)重基础强专业,设计课程体系实验班组建时拟按照学生的高考成绩进行选拔,从而保证学生的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