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化肝煎为主配合西药治疗胃食管返流病肝胃郁热型30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化肝煎为主配合西药治疗胃食管返流病肝胃郁热型30例化肝煎为主配合西药治疗胃食管返流病肝胃郁热型30例摘要:目的化肝煎为主配合西药治疗胃食管返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30例;服奥美拉醴、多潘立酮各3w;治疗组30例,口服化肝煎为主方药(丹皮、梔子、泽泻、浙贝、陈皮、白芍、黄连、蒲公英等)4w,同时口服上述西药,服法同对照组,治疗2个疗程(8w)。结果胃镜下疗效,症状改善及1年复发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o结论化肝煎为主配合西药治疗胃食管返流病有清胃制酸止痛的疗效。关键词:胃食管返流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奥美拉醴;化肝煎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
2、胃内酸性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所致的食管炎性病变,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咽炎、气道等食管邻近的组织损害,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临床主耍表现多样,轻重不一,主耍为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等系列症状。目前RE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索的,主耍在两个方面,即食管抗反流物防御机制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攻击用。防御机制下降主要为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降低,食管体部廓清能力下降,食管黏膜的破坏主要是胃酸反流对黏膜的损伤,尤其是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食管上皮的损害。此外还有胆汁对上皮细胞的损害[1]。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胃食管返流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3、一般资料60例胃食管返流病患者来自2009年4月〜2010年4月我院门诊随访患者。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24例,女6例;年龄22〜65岁,平均40.5岁;病程1〜10年,平均5年;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38岁;病程0.8-10年,平均4年;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采用口服奥美拉哩(国药准字H20000248),20mg/次,2次/d;连服3w;多潘立酮,20mg/次,3次/d;连服3w。治疗组口服上述西约及化肝煎为主。方纱组成:丹皮15
4、g,梔子10g,泽泻10g,浙贝15g,陈皮10g,口芍10g,黄连8g,吴茱萸5g,蒲公英20g,枳壳10g,仙鹤草15g,木香10g,姜黄12g,莪术10g,乌贼骨15go水煎服,1剂/d。早晚各140mL温服,连服4w为1疗程,2个疗程观察疗效。1.3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⑵及《内科学》[3]胃食管返流病诊断标准制定。主症:烧心、反酸、胸骨后或尖剑突下灼痛感;次症:吞咽困难、胸背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lh诱发原因: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等因素有关;电子胃镜下诊断[4]为反流性食管炎。1・4疗效标准参照《屮药新药临床研究
5、指导原则》[2]制定。治愈:主、次症状全部清除,电了胃镜检查食管粘膜基木愈合,粘膜组织仍有轻度炎症;有效:主、次症状部分消失,食管粘膜破损,长径小于无效:主、次症状无改善,食管粘膜破损并有融合,长径大于5mm;2结果2.1两组胃镜和症状改善结果比较表1示两组胃镜下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表2示两组治疗后症状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2两组复发情况比较两组病例有效患者随访1年,以临床症状和胃镜复查为标准。对照组治愈20例,复发8例,未复发12例,复发率(40%)。治疗组治愈22例,复发4例
6、,未复发18例,复发率(18%)。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杲有统计学意义(P0.05)o2.3不良反应治疗组有3例轻度腹泻,继续服药后症状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10%。对照组有4出现胃痛、大便干,经对症治疗后缓解,不良反应发生率13%。以上患者无1例因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3讨论反流性食管炎多属于中医学"反酸"、‘'胃痛"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该病病机多为肝胃郁热,胃气上逆。治疗应以虚实兼顾,疏肝清胃,抑酸止痛为法[5]。故本方侧重以疏肝清胃、抑酸止痛为法,丹皮、梔子清肝泄热;泽泻泄热、利水渗湿;浙贝、黄连、吴茱萸、乌贼骨抑酸止痛,陈皮、枳
7、壳、木香行气调中止痛;口芍敛阴生津,缓急止痛;仙鹤草补虚益气、强壮;姜黄、莪术活血化瘀止痛;蒲公英清热解毒,现代医学分析木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等有杀灭作用,尚可激发机体的免疫功能;诸药合用可温可清,可开可降,疏肝清胃醒脾,则诸症可除。综上所述,化肝煎为主配合西药治疗胃食管返流病肝胃郁热型,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促进病灶愈合,降低复发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参考文献:[1]徐蓉娟.内科学[M]•第7版•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纱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51-155.[
8、3]陈澈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