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945430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7
《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体会【摘要】目的:观察米非司酮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及治疗体会。方法:对我科2010年以来48例功能性子宫出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有明显效果,最后痊愈,2例无明显效果,经进一步检查诊断为子宫肌瘤。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功能性子宫有显著的疗效,米非司酮是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比较理想的方案。治疗的关键在于诊断是否准确,是否真正符合严格的诊断标准。【关键词】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中图分类号】R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726-02功能性子宫出血是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
2、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多发生于青春期及围绝经期妇女。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甚或不规则阴道流血,属临床疑难病症,治疗较为棘手。2010年以來,笔者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绝经前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48例,年龄38岁~50岁,平均年龄41.8岁。本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诊刮病理报告为增生过长的子宫内膜,部分呈腺囊性增生;有明显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和贫血症状者;不具有宫颈、宫体和附件的其他囊肿或可疑病变;3个月内未接受其他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药物和物理治疗;无
3、使用米非司酮的禁忌证。1.2方法米非司酮12.5mg于月经来潮第1天〜第3天或诊刮的当天开始,睡前空腹服,以温开水吞服,1次/d,连用90d为1个疗程。1.3观察指标经量与经期:经期指月经持续的时间,血性分泌物不计入。经量指一次月经的总出血量,从月经垫的吸湿面积估计计算出血量;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总数:治疗前后采取外周血做血常规检查,根据化验单报告而记录;子宫内膜:以用药以前第一次诊刮与停药后诊刮的病理报告和手术所见而记录。2结果2.1月经变化48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第1个月,46例月经量略少于治疗前,月经期明显缩短;治疗后第2个月有1
4、7例月经量明显减少,经期缩短;治疗后第3个月(即停药后)有16例闭经,44d〜92d间月经来潮,5例患者停经后0.5a仍闭经。停药后经期缩短,经量减少,贫血已纠正。2例无明显效果,经进一步检查诊断为子宫肌瘤。2.2血红蛋白变化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总数在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的意义。2.3子宫内膜变化子宫内膜在停约后变化很大,诊刮时刮出的内膜菲薄如纸样,病理报告:分泌期子宫内膜。2.4副反应停药后复查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无因过敏而停药。在服药过程中有2例患者自述恶心、乳胀。有3例闭经后有潮热、盗汗、失眠等更年期
5、综合征。但月经量明显减少,经期缩短,贫血缓解。3讨论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定义是指排除周身及牛殖器官器质性病变,而由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虽然定义是清楚的,功能性子宫出血的诊断标准必须体现这个定义也是清楚的,但临床实践中对诊断标准的掌握却不够一致,传统的诊断方法是靠病史、妇科检查及诊断性刮宫,这对大多数病例是适合的,是能符合上述规定的诊断标准的。然而,尚冇少数患者由于器质性病变尚处于早期阶段,仅做这些检查不易发现,以致造成误诊,也是屡见不鲜的,传统的诊断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耍求,近几年来,我院利用B超诊断仪对功能性子宫出
6、血与子宫肌瘤的对比诊断率大大提高[1]O功能性子宫岀血与子宫肌瘤及英他病变的鉴别,如上所述,采用传统诊断方法,存在-定的不足,难免发生误诊。往往有些病例按功能性了宫出血治疗无效时,经进一步检查其至手术后才发现存在器质性病变。目前,诊断技术的发展,已有较为可靠的诊断方法来鉴别功能性子宫出血与子宫肌瘤。无创伤的B型超声扫描有利于发现子宫内及盆腔内的病变,特别是小型肌瘤,有怀疑时尚可反复进行检查[2]。阴道B超的应用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宫腔镜与腹腔镜的应用,无疑也是可靠的诊断方法。功能性了宫出血采用内分泌治疗是有效的,•般是能够治愈的
7、;关键在于诊断是否准确,是否真正符合严格的诊断标准。既然目前已有较为可靠的诊断方法能排除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临床就应当尽可能选用上述方法以使功能性子宫出血的诊断更加准确。最后,可以这样认为:为了坚持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定义,应严格功能性子宫出血的诊断标准。如果发现冇肌瘤及其他病变存在,则不应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治疗是复杂的,引起的出血也是非常顽固的,因而止血也就成了棘手问题。对这种疾病,积极探讨保守疗法也是很必要的。米非司酮对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治疗有显著的疗效,故米非司酮是今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比较理想的方案。参考文
8、献:[1]徐增祥妇产科急症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