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胃黏膜病变发病机制探究进展

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胃黏膜病变发病机制探究进展

ID:43898449

大小:80.59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10-16

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胃黏膜病变发病机制探究进展_第1页
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胃黏膜病变发病机制探究进展_第2页
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胃黏膜病变发病机制探究进展_第3页
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胃黏膜病变发病机制探究进展_第4页
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胃黏膜病变发病机制探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胃黏膜病变发病机制探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胃黏膜病变发病机制探究进展作者:袁文芳高会霞邵石祥【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胃黏膜;门脉高压性冃目前研究发现,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EV)感染者胃黏膜病变发生率较高,病变呈多样性,病变组织细胞内可检测出乙肝病毒HBsAg.HBcAg、HBVDNA(1,2〕。本文就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胃黏膜发病特点以及发病机制综述如下。1HBV感染者胃黏膜病变发生率在我国人群中HBV感染率达10%〜15%,患者除了有肝区不适外,往往还伴有胃胀、胃痛、泛酸、暧气等症状。由于胃镜的广泛使用,慢性肝病的胃黏膜病变引起普遍关注。李佳等〔3)对慢性乙

2、型肝炎患者行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改变者占66.1%,其中慢性乙肝50.0%,肝硬化73.3%,慢性重肝86.7%,结果显示胃黏膜病变在慢性肝病中普遍存在,肝损害越重,胃黏膜病变发生率越高,损害程度越重,提示慢性肝病的肝损害与胃黏膜病变程度之间存在平行关系。甘天福〔4)等对乙肝患者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病变发病率高达95.33%O2HEV感染时胃黏膜病变的表现有研究显示,HBV感染时胃肠黏膜病变好发部位为:胃窦、十二指肠球部、胃体、胃底、幽门。病变类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溃疡病、萎缩性胃炎,同一病例可以同时存在2种以上不同的病变(5〕。对肝硬化门脉髙压者的胃镜发现胃底静脉曲张、食管炎

3、、门脉高压性胃病、十二指肠球炎、消化性溃疡都占有一定的比例〔6〕。急性肝炎时胃镜下主要表现为黏膜花斑和充血,慢性肝炎患者胃黏膜病变胃镜下表现有黏膜花斑、充血,糜烂、出血渗血和溃疡病变增多。肝硬化患者中不仅胃黏膜病变发生率升髙,且在形态病理改变上有特征性。Viggiano等将其称为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hypertensivegastropathy,PHG),按病变轻重分型为三型,轻型:胃镜下呈细小粉红色斑点状,或“猩红热”疹样,黏膜皱壁浅表性红斑,呈条纹状;花斑型:黏膜面水肿,红斑呈细的网状分格,为蛇皮样或马赛克征;重型:出现不连续的樱桃红斑,弥漫性出血性胃炎(7〕。马赛

4、克征、樱桃红点(斑)、瘀点(斑)、胃黏膜糜烂是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常见的和最具特征性的内镜表现,多位于胃的近端,马赛克征是最基本的内镜表现,马赛克征、瘀点(斑)和胃黏膜糜烂的组合较常见,胃黏膜糜烂和樱桃红点(斑)这一组合预示胃黏膜病变较重〔8〕。肝硬化胃黏膜病理改变主要为胃黏膜S3及黏膜下层充血、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及少量黏膜及黏膜下层炎症细胞浸润。部分病人伴杯状细胞或上皮细胞化生,局部黏膜萎缩,黏膜肌肥厚。有研究者对乙肝、肝硬化患者分别进行肝组织和胃黏膜病理检查,发现胃黏膜病变的程度与肝脏病理变化的程度一致,中重度胃黏膜病变主要发生在慢活肝和肝硬化患者〔9)。3慢性乙型肝

5、炎胃黏膜病变机制3.1胃肠神经胃、肠、胆囊均存在内源性神经支配,包括肌间神经丛、黏膜下神经丛。内源性神经在消化道运动、分泌、吸收功能的调节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人体出现肝脏炎症或损伤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和迷走神经抑制可以造成消化道功能的普遍抑制,分泌、吸收减少,运动减弱。3.2胃肠激素胃肠平滑肌细胞上有多种肽能、胺能和瞟吟能受体,这些体液中的神经递质和胃肠激素具有很强的胃肠道功能调节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胃肠激素在慢性肝炎胃黏膜病变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胃肠激素(GIH)包括胰胃泌素、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和生长抑素等

6、,在慢性肝病胃黏膜病变机制各不相同。研究显示〔3),随着慢性肝病胃黏膜病变程度的加重,胃泌素、胃动素水平有升高趋势,尤以重度胃黏膜病变者最为显著,其机制可能为:1•冃泌素是通过神经调节,主要由G细胞分泌的一种活性肽,高胃泌素血症可导致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形成胆汁反流从而造成胃黏膜糜烂;它同时又具有扩张内脏血管,增加内脏血流量的作用,从而参与门脉高压的形成,间接促进肝硬化胃黏膜病变的发生。2.胃动素是由2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活性多肽,主要由小肠上部Mo细胞释放,刺激消化间期胃肠运动,抑制胃排空;促进胆汁反流,刺激胃酸分泌等直接参与胃黏膜病变的形成。3.3炎症介质在HBV侵入肝脏时

7、,炎症病变局部有大量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这些炎症细胞被激活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包括IL1、6、8,TNFQ、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和干扰素V(IFNY)等(10,11〕。IL1、8、TNFa属促炎症为主的细胞因子,而IL6、IFNY则以调节免疫为主的细胞因子,它们构成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相互促进或抑制,在胃黏膜发病中起重要作用。IL8在胃黏膜损伤的发病机制中作为主要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能活化中性粒细胞,使其脱颗粒,释放氧自由基和各种蛋白酶,如MP0,从而导致胃黏膜细胞变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