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889033
大小:2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6
《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对策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对策研究摘要: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现了全新的创新方式,深入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问题,对于贯彻落实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推动高校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化、常态化具有重要意义。从组织管理、运行监督、考核评价机,三个方面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整体框架,建立公平合理、权利义务对等、合作受益均衡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推动不同创新力量的深度合作和各类创新要素的冇机融合。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创新机制近年來,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经历了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点到线到面、由松散合作向紧密合作、由小规模到大规模、由突击
2、式碰撞式合作向深层次实体化运作的过程,特别是“2011计划”实施以来,由高校牵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如雨后春笋,快速发展。教育部关于《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以重大协同创新任务为牵引,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汇聚优秀创新团队,聚集各类创新资源”。其主旨就是要突破产、学、研各主体之间固冇的组织边界、打破知识壁垒、整合信息约束,强调“以重大项日为木”和“以创新I才I队为木”,同时深化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研究,Eise
3、nhardt.K.M.etc•认为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为寻求共同发展而建立的一种模式,不断寻找新协同机会的组织,在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多业务战略等方面实现共同进化。李祖超等提出,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是从产学研各协同主体产生组建协同联盟意愿开始,到协同利益分配结束全过程屮涉及各坏节的运行原理、相关制度及作用方式。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具有结构性,是包含决策、执行、监督、评价等多职能的网络系统,各个环节前后呼应、互为联系,缺一不可。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应以“突破制约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内部机制障碍、打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为冃
4、标,并从组织管理机制创新、运行监督机制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创新,三个方面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整体举措,建立公平合理、权利义务对等、合作受益均衡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推动不同创新力量的深度合作和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一、组织管理协同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创新,首先是要开展组织机构创新,我们按照“战略-知识-组织”产学研协同创新三重互动模式,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创建无边界柔性组织柔性组织管理,实际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即采用非强制性方式,促使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无边界柔性组织就是要突破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各主体的组织
5、界限,使不同属性、不同行业、不同学科、不同地域的各协同创新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按照科研创新项目和团队的组织要求,运用现代化互联互通的交流方式,使个体创新要索能够在无边界的柔性管理的组织中有效整合、自由流动。构建无边界的柔性组织,旨在打破高校内部学科界限,积极联合外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对接行业企业,以重大项目和创新团队为条线建立网络联接,以项日管理和团队管理为主线,开展自由联合攻关,充分释放重大项目的应用价值的吸引力,扩大创新项目团队的甜牌凝集力。(-)强化知识日标的协同共识合作是开展协同创新的逻辑原点,而价值协同则是产学研各方
6、加强合作的行动基础。由于产学研各参与主体的性质不一,不同性质的主体参与协同创新的动机不同,价值诉求也不尽相同。高校与科研院所能够开展协同创新的重要前提是能够达成共同价值的知识牛产,而高校或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协同创新的首要条件则是为了促进共同目标顺利实现的知识转移,因而知识目标的协同则成为各参与主体的利益结合点,继而成为产学研各方达成价值协同的具体表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明确指出,2011协同创新围绕的是国家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只有在面对国家重大需求问题时,才需要开展协同创新合作。因而,把握好知识目标的协同,是实
7、现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的关键。只有合作是不够的,合作主体间还需引入市场机制开展竞争,以市场机制为知识协同的做牵导,促进知识在合作主体之间的吸收、消化、集成、转移、共享、利用和再创造。(三)建立开放流动的人事制度协同创新的各合作主体必须打破封闭僵化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开放、流动、合作的人事管理制度。按照“世界一流”的目标,以任务为牵引,所有研究项目均实行合同管理和项目负责人制,山产学研协同创新机构自主设置岗位需求,制定标准,公开竞聘,并由产学研协同创新机构与项目负责人签订科研项冃合同,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项目负责人对研究ki队、研究
8、进度、经费等全面负责,并按聘任协议的耍求接受考核。对于重大项目设置首席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等特色岗位,由协同创新机构组织聘任,同样实行公开招聘、合约管理、绩效评价考核。对于参与项目的一般人员,建立“随项日进、随项目出”的敞开式、流动型、合同制人员进出机制;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