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少教”与“多学”策略初探

初中文言文“少教”与“多学”策略初探

ID:43856451

大小:1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6

初中文言文“少教”与“多学”策略初探_第1页
初中文言文“少教”与“多学”策略初探_第2页
初中文言文“少教”与“多学”策略初探_第3页
初中文言文“少教”与“多学”策略初探_第4页
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文“少教”与“多学”策略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初中文言文“少教”与“多学”策略初探文言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长期处在“费时低效”状态。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少教多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为我们指明了提升文言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方向。一、谈“古”色变一呼唤“少教多学”现行文言文教学屮,不少教师低估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天赋和潜力,低估了学生的语言生成能力,总以为如果教师不讲,即便是浅易的文言文,学生也是不懂或不全懂的。目前存在的痼疾主要有二种:一种是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过于强调字字落实,句句翻译,串讲到底。整堂课学生都处于被动状态,他们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毫无兴趣。另一种是在如火如荼的课改活动屮,有的教

2、师脱离了“双基”,片面追求文言文教学的文学化和人文性,老师高谈阔论,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合上课本却一无所获。究其原因是没有正确处理好“言”与“文”的关系,更没有处理好“少教”与“多学”的关系。“少教多学”理念的提出为解决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文言文教学呼唤课堂高效,亟待教师“瘦身”,学生“增肥”。二、学会取舍——教师“少教”策略1•目标设置要少。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目标定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文言文阅读教学必须目标明确,且目标宜少不宜多。具体策略是:分解教学的能力H标,每一节课根据将要进行的教学内容侧

3、重一个知识点进行内容目标设置,通过一个小的知识点的自学、感悟、分享、解惑的过程,串联当堂的教学内容,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进行《孙权劝学》教学时,从单元学习目标考虑,教学目标可定为: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开卷有益”的主旨。2•教师讲解要少。“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要紧抓重点,切中要害。具体來说,讲解少是指一堂课教师讲解的时间要少,一节课不能超过15分钟。同时还要注意有些内容是不需要讲解的,例如:①学生会的不讲,如课文已经冇注释的或学牛在小学已经重点学习过的实词;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弄懂的不讲,例如作者简介、课文相应的背景知识、简单的一

4、词多义词语、古今异义词等;③讲了Z后学生听不懂的不讲,如虚词“之”用在主语与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不是课堂15分钟所能讲完的,则必须在学生学握大量文言文章的基础上进行专题讲解。三、授人以渔——学生“多学”策略1•多诵读,增强语感。要学好文言文,良策Z—就是把“读”摆在首位。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0模仿读一读出节奏;自由读——读出个性;挑战读一一读出情感;合作读——读出氛I韦I;配乐读读出韵味;解剖读读出内涵。读法有种种,范读、默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今天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老师的范读,以加深记忆。如沈复的《童趣

5、》中的“项为Z强”一句中,“强”不读“qiang”而应读“jiang”。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默读,或指名朗读、组织齐读。教者一面能验收读的效果,一面又能评价读的成效。2•多积累,培养习惯。文言文的教学除了多诵读外,还应重视积累。学牛备专题笔记本,建立个人的文言文知识库,也可以以卡片的形式进行摘抄,引导学生积累相关古文化知识、常用文言句式及常见文言实词和义言虚词。学生的积累不能只局限于孤立的一篇文章,而应随着量的增多指导他们进行前后联系、比较,不断进行整合归纳知识点。比如学习《醉翁亭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的“开”时,可让学生把《木兰辞》的“开我东阁门”

6、、《山市》的“旁开小窗”、《岳阳楼记》“连月不开”中的“开”进行比较理解,引导他们理解“开”有四种语义:第一个是“散”,第二个是“打开”,笫三个是“开设”,笫四个是“放晴”。3•多比较,触类旁通。文言文难学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桃花源记》屮冇两个句子出现了“寻”字,即“寻向所志”、“寻病终”,这两个“寻”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寻找”的意思,后者是“不久”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出现频率较高的

7、有“之、而、其、为、以、于”等字。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字词列成表格加以归类,分用法和词义两部分,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理解和记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不管哪种策略,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法,终极目标应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作者单位湖北省阳新县第三中学)(本栏责任编辑李彩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