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激发创造的教学方法

挑战:激发创造的教学方法

ID:43849511

大小:386.96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0-15

挑战:激发创造的教学方法_第1页
挑战:激发创造的教学方法_第2页
挑战:激发创造的教学方法_第3页
挑战:激发创造的教学方法_第4页
挑战:激发创造的教学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挑战:激发创造的教学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2200800815年第1212期中国高教研究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15.12.02挑战:激发创造的教学方法卢晓东摘要:教师的教学内容局限于当下学科范式之内,自身研究主要在当下学科范式中进行,要培养出创新的学生需要教师将“挑战”渗透于日常教学之中,时常促使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有机会到达学科前沿而面对未知世界;或者有机会从现有范式的束缚中跳出来看看,知道自己处于局限之中。六个挑战的教学案例展现出“挑战”作为教学方法的多方面本质,以促进这一方法在教学中

2、的普遍使用。从培养创造性人才出发,“教学”的传统定义中必须增加创造的维度,应当对现有的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和学习理论予以完善以展现创新视野下的教与学。关键词:钱学森之问;因材施教;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导师制;考试;本科生科研一、前沿与范式:因材施教的局限有一种方法,时常促使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有2011年4月,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纪念大会机会到达学科前沿而面对未知世界,或者有机会从现上曾指出:“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有范式的束缚中跳出来看看,意识到自己处于局限之独立思考、自由探索

3、、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中,因而有可能在当下或者未来实现从旧范式到新范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式的飞跃。这样的教学方法可能是什么?其本质特征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何在呢?在技术层面,在前沿能够推动产品性能持续献。”这里,他以“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改善的技术,是克莱顿·克丽斯坦森在其著作《创新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三个核心概念对创新予以概括,高的窘境》中所称的“延续性技术”(sustaining屋建瓴地抓住了创新的本质。technologi

4、es);在当下技术范式外的根本性技术突破,从个体教师角度看,教师的教学内容局限于当下被称为“破坏性技术”(disruptivetechnologies),或者学科范式之内,自身研究也主要在当下学科范式中进在“十二五”规划中所称的“颠覆性技术创新”[2]。行,也就是说从知识论角度看,教师教学所传授的是因材施教是一条古老的教学原则。教师因材施“旧知识、旧技术和旧学科”。那么问题来了,在当下旧教,在逻辑上先需要对学生之材有所判断,教师的判学科范式中的教学如何能够培养出“新知识的创造断首先就局限于其经验

5、和认识之内,这种局限很难与者、新技术的发明者”,培养出在科学前沿有所贡献,无限的想象相联系。教师施教,教师是主动的,而学生或者能突破当下学科范式、创造出新学科范式的创新是被动的。施教的内容局限于当下的学科范式,而对者呢?从这一角度反思,我们会发现一种内在矛盾。于知识前沿面向人类当下未知的问题,教师并不知道迈克尔·波兰尼在其著作《个人知识》中也对创新答案,显然无可施教;对于如何突破当下旧的学科范的本质特征有所提及:“大的发现能改变我们的解释式,教师也一无所知。因此从逻辑上讲,如果我们需要框架,因此

6、,从逻辑上说,要不断地用我们以前的解释回答“钱学森之问”、需要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的教框架来取得这些发现是不可能的。于是,我们就再一学方法在逻辑上就必须超越因材施教。次看到发现是创造性的,即发现不是通过以前任何已2014年,我在《教育学术月刊》发表了反思因材知并可言传的程序的辛勤劳作取得的。运用现存的规施教这一传统教学原则的文章,提出“培养创新人才则可以产生有价值的调查结果,但却不能推动种种科还需超越因材施教”的鲜明观点[3]。在初步讨论了因学的原则向前发展。”[1]上文他所说的“解释框架”与材

7、施教的局限性之后,我从个体教师教学、学校教育托马斯·库恩的“范式”概念十分接近。波兰尼认为个组织和国家人才培养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超越因材体在旧的解释框架或者说旧学科范式中,不能仅仅依施教的新原则。在个体教师教学方面,我尝试提出了靠逻辑推导出新范式来。这意味着从逻辑角度看,真几个教学原则。其中,“挑战”作为教师教学中一个方正的创新有时需要思维的跳跃,或者说顿悟。法,可能在传统的教学论中,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被以上对创新本质的分析意味着教师教学中需要大家忽略。如果我们的目标仅仅是培养学生在当下旧6中中

8、国高教研究国高教研究20082015年第121122期范式中精确地工作,挑战也许是不必要的,但是如果过程中,孙权是否“因材”可以探讨,因为蒋钦似乎并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创造性,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未对这个挑战有特别的回应。孙权如若施教,应当为挑战学生!这意味着教师必须将“挑战”渗透于日常教战将们开出一些“孙子兵法导读”、或者“六韬与当前学之中,挑战因而也就成为了一个新的教学原则。军事形势研讨”之类的课程,这样因材施教的链条才爱因斯坦说,“科学和技术发现的历史告诉我们,算完整。但这一挑战之后,孙权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