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刘晓东事迹材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刘晓东事迹材料刘晓东同志于1987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任职于北京松下彩色显象管有限公司,历任工程师,科长,部长,副总经理董事党委书记。2003年2月调至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曾任集团高级副总裁、常务副总裁,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董事等职。现任京东方集团首席运营官,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书记。回首23年的职业生涯,合肥六代线项目建设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一、消化、吸收、再创新,又好又快地建设了中国大陆第一条高世代TFT-LCD生产线2008年下半年的金融危机,集团决定兴建合肥第六代TFT-LCD生产线,由刘晓东担任合肥六代线项目的总指挥、总经理,全面负责这个总投资额达175亿元人民币的重大项目。这是一条完全依靠自主技术建设的,中国大陆首条第6代TFT-LCD生产线。在这条生产线上,生产出了中国大陆第一块32英寸电视用液晶显示屏,实现了中国大陆大尺寸液晶显示屏国产化的重要突破,有效缓解了国内彩电产业的“缺屏”之痛。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刘晓东总经理带领技术部门人员一起进行产线设计优化、设备选型与采购谈判等,取得了很多重要的、开创性的技术改进,为六代线的顺利量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2009年4月开工建设以来,京东方合肥6代线的建设速度、产品良率和产能爬坡速度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从2010年12月开始,产线月综合良品率均保持在95%以上,单日最高综合良品率超过98%,2011年4月底实现满产,比原计划提前3个月。这条生产线的建设受到了合肥市、安徽省乃至国家相关领导的高度关注,也引起了业界的广泛瞩目。刘晓东总经理带领的6代线团队一直非常重视技术创新,截止目前,已经向国家专利局递交申请的专利有94项,其中,34项已备案(15项发明专 利),其余60项在审核中。二、凝聚合力,全面发展,倾力打造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项目标杆2010年9月3日六代线点亮了第一批屏,10月18日正式量产,12月产品的平均良率超过了95%,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良率达到了95%以上,创造了业内六代线建设历史上的一个新记录。合肥六代线的顺利量产是中国新型平板显示产业的历史跨越,中国大陆大尺寸液晶电视屏全部依赖进口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同时对合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平板显示产业基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刘晓东总经理一直非常注重人员的培养,管理中始终坚持“专业、敬业、简单、高效”的原则,培养了大批的业务骨干。在刘总的带领下,合肥京东方的团队建设在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公司刚成立时仅有员工60余人,到2011年10月底,合肥京东方在岗员工4239人,其中博士18人、硕士368人、本科607人、大中专3246人。项目建设过程中,刘总带领团队积极向各级政府沟通汇报情况,争取政策支持。通过积极的沟通、争取,六代线项目享受了进口设备增值税优惠政策、膜晶显政策等众多优惠政策。通过与银行的积极沟通,在无担保的情况下,获得了银团贷款75亿元。刘晓东总经理先后获得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合肥市、安徽省“十大经济人物”等称号,这些荣誉的取得是对京东方六代线项目的极大认可和对他本人的高度评价。刘晓东总经理以他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以身作则,带领合肥京东方六代线团队取得了项目建设多项第一的成绩,赢得了广大员工及各界伙伴的信赖和赞赏,以及业界同行的尊重,为中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胸怀理想,肩负使命,努力创造更大社会效益(1)填补国内大尺寸液晶显示面板生产空白,促进我国彩电产业转型升级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布局较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特别是大尺寸电视用面板目前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致使整个彩电和平板显示产业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转型压力。刘晓东总经理带领团队成功建设合肥京东方6代线项目,填补了国内中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制造的空白,打破了日本、韩国、台湾主流厂商在大尺寸显示屏领域的技术垄断,是我国平板显示产业立足自主创新、突破技术封锁、主动开展产业结构调整迈出的坚实一步,是扭转我国彩电行业“缺芯少屏”不利局面的重要标志,对我国彩电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带动原材料.液晶显示器.装备.液晶电视等上下游配套技术和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国TFT-LCD产业链合肥京东方6代线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带动了我国玻璃、芯片、光学膜、液晶、精密金属加工等材料领域、大型生产设备、整机系统设计、软件开发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对于进一步完善国内TFT-LCD产业链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并对推动微电子、光电子、材料、装备、半导体、军工等技术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在项目建设的初期,刘晓东总经理就非常重视产业链的完善,积极主动带动上下游相关企业来合肥投资建厂,被合肥市聘为“招商顾问”。(3)带动形成合肥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优化合肥市.安徽省产业结构合肥京东方6代线项目的实施,带动吸引了彩虹高世代玻璃基板、乐凯TAC膜、上海蓝光、法液空、住友化学等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入驻,目前累计在建相关配套项目29个,总投资达960亿元, 预计产值1150亿元,一个千亿元级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同时可为地处合肥的海尔、长虹以及地处滁州的康佳等国内终端品牌厂商提供液晶电视核心部件一一液晶显示屏,实现了彩电关键配件本地化。在刘晓东总经理的努力下,6代线项目的实施直接带动了合肥市新型显示产业发展和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建设,优化合肥市乃至安徽省产业结构。(1)发挥了龙头项目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合肥京东方6代线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了行业龙头企业的影响力和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聚集新型显示产业链上下游产业,形成了大规模、集群式承接新型显示产业转移的格局,起到了率先、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2)创造了一批就业机会,培育了一批专业人才队伍6代线项目建设期为社会提供包括建筑、运输等环节的短期就业机会7000多个,项目经营期为社会提供大约4200多个长期就业机会,并带动相关产业创造的间接就业岗位1万个,项目的就业乘数效应明显,对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在刘晓东总经理的带领下,项目成功培养了一批掌握设计、工艺、建厂及经营销售的中青年技术人才,为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吴晓如事迹材料吴晓如,生于1972年10月,安徽南陵人,2002年9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研究的领域主要为计算机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和口语评测。2001年起吴晓如担任科大讯飞公司研究部门负责人,推动公司的核心技术研发工作。2003年,吴晓如主持开发了业界最高技术水平的KBCE系列中英文语音合成系统,并在2003年、2004年国家863专家组织的国际评测中以大比分囊括所有关键指标第一名。同时基于该技术成果,吴晓如带队设计开发了InterPhonic系列语音合成产品,该产品荣获2005年“国家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和“中国国际软博会金奖”。根据国内权威的咨询机构赛迪顾问发布的年度调研报告,InterPhonic系列语音合成产品目前在中文语音合成市场的占有率超过70%,应用覆盖了电信、银行、电力、电子政务等社会信息服务的各个领域。此外,吴晓如还先后牵头承担了多个国家和省市重点科研项目,包含《面向奥运的多语种语音合成研究》、《KD-863文语转化系统实用化研究》、《高性能汉语文语转换研究》及《多语言语音合成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产品开发》等。并在国内核心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一种精确的半音素语音切分方法》获“第十届中国信号处理会议优秀论文二等奖”。针对汉语国际推广和国内普通话教学与测试的迫切需求,吴晓如还在普通话语音评测和辅助教学技术研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相关技术成果除可用于普通话等级考试中外,还可以和语音合成技术相结合形成随时随地的普通话发音带读和反馈指导的智能教师,可大幅提升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效率和效果,还可应用于汉语国际推广,相关技术应用受到了国家语委和国家汉办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4年吴晓如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语委十五重点科研项目《智能语音技术在普通话辅助学习中的应用》,相关成果在2005年9 月国家语委技术研讨会上受到高度评价,并在国家语委和教育部的工作简报中评价为“普通话推广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技术革命”。2006年1月,项目通过国家语委组织的成果鉴定,认为“该项目是我国推广普通话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技术创新,核心技术已经达到国内和国际的领先水平"。该项目成果作为唯一经国家语委鉴定并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应用的技术,目前已经在全国超过二十个以上的省市实现应用,截至2011年6月份,全国通过该技术正式测试的考生数目超过460万人。除正式考试中的应用外,该产品还可以供考生及普通话学习者进行测前培训和辅助教学,使用该产品进行普通话学习的用户也已超过100万。同时相关技术还已应用于上海世博的汉语教学中,科大讯飞也被上海市相关部门确认为“迎世博、学双语”的官方合作伙伴。此外,相关技术在汉语国际推广中正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应用。2008年该项技术被评为合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科大讯飞作为唯一的企业代表被国家语委授予“特殊贡献奖”・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吴晓如带领团队加大了推动语音识别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深化。2008、2009年科大讯飞分别获得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署(NIST)国际说话人识别评测大赛和语种识别评测大赛第一名。与此同时,吴晓如带领的团队同步加大了语音识别技术的应用推广工作,现已作为唯一的中文语音产品被成功应用于上海世博会电话信息服务、中国工商银行、山东电力等。鉴于语音识别在公共安全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目前吴晓如带领的团队已完成智能语音监控产品的一期研发工作。目前科大讯飞公司正在和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紧密协作,推动语音安全应用标准规范的制定工作,加快产品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步伐。 吴晓如同志在工作中以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科学发展观,精于专业、促进转化,对语音技术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和设计研发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做出了突出作用。他在2002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荣获合肥市科技进步奖,2006年荣获第三届“中国软件行业杰出青年”提名奖,被信息产业部授予“科技创新先进工作者”称号。2004年7月,吴晓如作为安徽科技系统的共产党员代表,其事迹刊登在安徽日报党的生日版,并在2007年被选举为中国共产党合肥市党代表。同年,他被授予合肥市拔尖技术人才荣誉称号。2008年,吴晓如同志荣获“合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靳素华事迹材料靳素华,女,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动力总成研究院院长,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汽车发动机产品的研发及匹配工作。二十多年在汽车发动机开发和匹配领域不懈努力,以其严谨的工作作风,优秀的业务素质,在江淮汽车的全系列发动机的平台建设、产品开发、团队能力建设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该同志1999年荣获安徽省总工会先进女职工标兵称号;2009年获得安徽省青年科技进步奖,2011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荣誉称号。在从事客车底盘设计、轻卡产品开发工作期间,负责进口发动机的匹配工作,建立了成熟、先进的发动机匹配设计工作流程,使江淮底盘的发动机匹配技术领先于国内同行业水平。期间参与和主持设计的HFC6605Y.HFC6605KY型客车底盘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HFC1063K.HFC1063KR1型载货汽车设计及试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HFC6700KAY1客车底盘产品开发及应用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并同时获集团公司技术进步一等奖,HFC6705Y型汽油客车底盘获江淮汽车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开始,作为核心成员,规划了江淮汽车乘用车/商用车产品和开发体系并组织实施,开发了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HFC4GA1平台汽油发动机,成功运用到瑞风、瑞鹰、宾悦等车型上,实现了动力总成的自主化,为公司规避了产品风险,降低成本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并填补了江淮汽车发动机自主开发的空白。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分析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和公司产品需求,组织和实施新技术的应用,相继开发了2.2L汽油增压、2.0/2.4L可控燃烧速率CBR等发动机,实现2.4发动机的家族化,有效提升了产品动力性和经济性指标,丰富了产品配置,满足瑞风、宾悦产品的动力提升。目前,2.0/2.4平台汽油机产品已经完全取代进口,受到用户认可和称赞。作为主要完成人,HFC4GA1 汽油发动机产品研究与开发项目获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励基金委员会三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为提高江淮商用车产品的竞争力,实现技术、成本的价值最大化,受公司委托,2003年开始,牵头组织了HFC4DA1柴油机产品的开发。完成了HFC4DA1全系列机型的设计、试制、试验验证等环节的工作。该系列产品采用了增压中冷、高压共轨、EGR等先进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轻卡、底盘、瑞风商用车、皮卡、叉车等各类产品,实现了江淮商用车发动机零的突破,填补了安徽在商用高档柴油机的空白。该项目的成功,是公司整合社会成熟配套资源,精益研发的具体体现,也是本人坚持技术创新、辛勤工作的成果体现。其中,HFC4DA1国III系列柴油机产品通过了省级鉴定,被评为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满足江淮战略转型的需要和国家倡导的节能、环保、创建和谐社会的要求,2005年开始,主持启动了小排量汽油发动机和轿车柴油机产品的开发工作,带领同事们一起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1.3/1.5汽油发动机开发已经完成,该产品具有铝合金机体、DOHC、VVT、塑料进气歧管、正时链传动、铸铝集成式齿轮室等技术特点,并于2009年5月通过江淮公司组织的设计品质确认及量产品质确认,2009年8月投放市场,为公司扩大乘用车产品自主权、提高技术水平和产销量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国家对能源消耗的日益重视,先进的乘用车柴油技术已经成为汽车业应对能源危机的一个手段。2005年开始,主持规划并实施了江淮完全自主.正向开发的1・9L排量的柴油机,目前已经进入试验验证阶段。该发动机的开发,标志着江淮的发动机设计水平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通过发动机产品开发项目推进,在公司的支持下,并通过与国际技术公司合作、国内产学研的有效合作,牵头培育和创建了一支具有战斗力的发动机和动力总成设计、CAE分析、试验验证能力的研发团队,具备了发动机 正向开发能力,在汽油机、柴油机、混合动力等产品上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为江汽公司实现战略转型,建设具备自主开发能力的综合性汽车企业的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2007年至2008年,根据江淮汽车轿车发展需求,负责筹备和创建轿车营销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备件体系建设,开展了轿车研发项目售后技术模块的设计,建立了针对顾客满意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流程体系,形成了完善的故障模式数据库,推动了技术分析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开创性的搭建了基于网络的电子备件图册系统,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产品数据与售后数据的使用和维护问题。组织开发了轿车的DMS系统,2008年底所有轿车营销的整车订单、实销客户资料上报、备件订单都将纳入DMS系统内运行及统计,通过两年来的精心运作,使研发项目与产品上市、用户反馈等形成了良性的互动,为江淮汽车快速占领市场,实现顾客满意作出了突出贡献。《创新营销技术服务模式》项目获江汽集团公司创新成果二等奖。随着动力总成事业在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作用显现,江淮公司也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事业开端。受公司的任命,2009年开始重新负责江淮的动力总成研发。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研发的技术、管理流程,对产品的适应性和品质进行了专项研究,为适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启动了2.0VVT、1.5GDI等新的技术平台开发项目,以满足江淮轿车发展需求。在从事上述工作期间,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技术理念。主持动力院工作期间,动力院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12项,并积极申报发明专利。其中该同志参与并获24项。该同志持续致力于创建学习、创新型研发团队,为自主研发能力提升做贡献。 孙嵩泉事迹材料孙嵩泉博士:普乐新能源(蚌埠)有限公司总经理,公司创建人。1982-1985在合肥工业大学精密仪器系进行真空镀膜设备及工艺研究。1993-1995在美国国家标准局(NIST),美国国家卫生健康研究院(NIH),进行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X射线能谱(EDX)在硅半导体传感器和生物工程方面应用的研究,设计了制造生物传感器的DC-PECVD系统,用电子衍射技术和X射线衍射技术对非晶硅薄膜的优先取向进行研究。1995-1997在美国Gatan公司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设备(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设备研发和制造,以及在半导体器件、太阳能电池制备方面应用的研究。1997-2001在美国KLA-Tencor公司,主持半导体工艺中纳米级测量专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CDSEM)设计和制造,美国KLA-Tencor公司是世界第二大半导体设备制造厂商。2001-2003在美国Chorum公司,负责晶体生长生产线,硅片及其他材料的定向切割、抛光、工艺的开发完善,光学镀膜生产线的厂房装修和设备的安装调试。负责ND:YAG激光刻划机研制与生产,主持完善管理制度,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创新,并在2002年完成了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2003-2006年6月在美国KLA-Tencor公司,任电子束仪器工程部经理,高级系统设计工程师。进行半导体器件及太阳能电池中专用的缺陷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ElectronBeamDefectReview)的设计和制造。孙嵩泉博士先后在J・App.Phy.,Microscopy,Ultra-Microscopy等一流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36篇,美国专刊1个(半导体工艺中纳米级测量专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齟去10年中,分别为Micron,Intel,IBM,Seagate,AMD,ETEC,SONY,UMC,TSMC和CharteredSemiconductor 等半导体厂商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1989年荣获美国微束分析学会的Birks奖,1990,1991年连续两年荣获美国微束分析学会杰出学者奖,1995荣获美国电子显微学会的CecilHall奖,1999年荣获KLA-TENCOR杰出贡献奖。2006年6月至今,孙嵩泉博士回国创业,主持国内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非晶硅太阳能薄膜光伏电池生产线的设计与制造。他拥有20年在美国半导体设备和薄膜太阳能领域研发的工作经验。掌握世界先进的非晶/微晶硅和CIGS等太阳能薄膜光伏电池技术。采用可靠、成熟的工艺,生产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符合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政策;掌握关键设备的设计及加工能力,拥有自主工艺开发技术和手段,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投资成本,而且为关键设备国产化起到示范作用,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和产业化项目。为我国非晶/微晶硅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孙嵩泉博士是我公司T15”产业创新团队的带头人。他主持开发的产品已通过国际多项权威认证。德国TUVSUD认证.通过UL,CUL认证、通过CE认证,通过CQC国家质量认证中心金太阳认证,CEC加州能源计划,中质协质量保证中心QAC认证,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国内外认证在他的带领下,普乐公司已申请专利58件,获得授权41件,其中发明专利6件。2010年“低成本大面积高稳定性非晶硅薄膜太阳能光伏电池制备技术项目”获中国侨界创新成果贡献奖;“硅基薄膜太阳能项目”被国家科技部列入2010年“国家火炬计划”。2011年,孙嵩泉博士入选中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在他的带领下,公司2008年度被评为全省信息产业工作先进单位、2009 年度被评为蚌埠市专利工作先进单位、市企业技术中心、2010年度被评为蚌埠市自主创新示范工程单位、蚌埠市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全市外商投资先进企业。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在完成一期年产10兆瓦,二期年产50兆瓦非晶薄膜太阳能光伏电池项目的基础上,现正按计划建设三期年产100兆瓦第5代非晶薄膜太阳能光伏电池项目。总投资3060万元的国家级光伏产业研发服务平台投入使用。在他的带领下,公司产品远销保加利亚、美国、澳大利亚、捷克、荷兰、德国、香港等国际市场;在国内建立蚌埠电站、广东顺德电站、中环光伏电站、山东皇明电站等。公司产品还应用在世博会的隔音墙工程上,起到既能发电又能隔音的双重效果。公司产品获国内外客户一致好评。公司设备齐全,检测仪器和实验装置先进。除了能设计、制造、生产非晶/微晶硅薄膜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全套生产线外,还配备了美国VEECO公司膜厚检测仪、小面积太阳能器件光电效率测试系统、以LED为色光偏置的全自动可测多结光伏电池的量子效率系统、大面积室内光照衰度光源、光伏器件加速衰变系统、大面积透明导电层光电性质测量平台。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建立了有效的产学研联合体:初期与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承担了国家科技部批准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目前和合肥工业大学、上海太阳能研究所、中山大学、郑州大学等国内著名院校建立全方位的技术合作关系。孙嵩泉博士带领公司积极推动光伏产业的发展,培育光伏企业、完善光伏产业链。目前,已初步建成以普乐新能源为中心的光伏产业园。上游以雷诺透明导电膜玻璃为代表的高端玻璃产业;中游是普乐新能源利用其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优势建成的世界级的光伏薄膜产品生产基地和薄膜设备制造基地。同时为顺应国际光伏发展趋势和响应国家鼓励新能源发展和 促进节能减排的伟大战略,普乐新能源利用其多年的光伏应用经验和技术成本优势成立了光伏事业部,以系统集成的方式专业承接各种光伏电站、太阳能路灯、家庭户用系统等。结合蚌埠当地机械制造能力、设计院优势、全国领先的玻璃产业优势,大大降低了太阳能发电的成本,促进了太阳能光伏应用的快速普及,增强了当地配套企业对太阳能产业的信心。在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打造蚌埠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吴跃进事迹材料—、创新背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是中科院新能源和环境重要研究基地,针对巢湖污染难题,从削减主要污染面源化肥入手,开展高效环保控缓释化肥创新。化肥作为“粮食的粮食"对粮食的贡献率在40%左右。在我国,化肥占据我国农业投入的1/2,支撑我国1/2以上的农产品产量,养活1/2的中国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累计利用率也最低。现在的化肥市场主要以全溶、速溶、速散的化肥品种为主,加剧了肥料的浪费和流失。化肥流失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农田当季未回收的氮素50-60%进入水体和大气,据估计,流入湖泊中的氮素约有60%来自化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藻类疯长、水质恶化、水生生物死亡;残留在农田中,致使土壤板结变硬,有害物质严重超标;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大面积硝态氮超标。开展环境友好控缓释化肥的创新是削减巢湖等水体面源污染的重要途径。二、化肥控失技术创新控失性缓释化肥是根据化肥氮素严重流失(挥发、淋洗、径流)的现状开展以控制化肥流失为目标的新产品创新。其原理是将天然和无机高分子材料添加到化肥中,在土壤中遇水时它们形成微米到纳米尺度的内置网,加上控失剂材料具有保水性,通过对化肥营养元素进行“包裹”和水肥耦合,达到缓慢释放、减少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的作用。控失性缓控释化肥原理不同于包膜型和稳定型控释化肥,其核心技术化肥养分控失剂和相关技术已经申请9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5项已经获得授权。2010年化肥养分控失剂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巢湖流域试验示范结果显示,施用新型缓释肥减少氮肥径流损失29%、减少氨挥发38%、淋溶减少45%,生态效益明显。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介绍在巢湖流域推广控失性缓释 复合肥削减面源污染情况。三、成果转移转化在安徽省政府、中科院的支持下,加快该成果的转移转化,2007年化肥养分控失剂等三剂技术转让合肥安徽帝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年产2万吨化肥养分控失剂生产线;同年控失性缓释复合肥生产技术落户合肥红四方化工集团,建成年产40万吨的缓释复合肥生产线,当年生产销售新产品1・2万吨。截至2011年底已经建成年产10万吨化肥控失剂生产线,建成年产120万吨的控失性复合肥生产线,累计生产和销售控失性缓释化肥22.6万吨,产值5・65亿元,推广应用560万亩以上。试验表明控失性控缓释型复合肥的肥效可以提高20%,—吨控失性缓释复合肥,其肥效相当于1.2吨同养分的复合肥,另外施用控失性缓释肥减少径流、挥发合计每公顷减少氮素损失30kg。节约农民化肥投入每公顷111.8元。通过不断开展专用型配方研究,开发出6大作物11个品种的专用型配方法,累计推广530万亩,约增加社会经济效益7・95亿元。(附件8)化肥控失技术的核心产品化肥养分控失剂通过进一步的优化,添加量由原来的20%逐步降低到6%,大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安徽帝元生物科技公司化肥养分控失剂成为科技部重大科技产品。截止今年10月底已经累计生产销售化肥养分控失剂1.2万吨,产值5000万元,相关化肥企业生产控失性控缓释型复合肥25万吨,产值6.3亿元推广应用700万亩,农民亩增效益100元,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3亿元。(附件7)四、本人在创新中作用 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各类研发项目解决产业化中重大难题。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院长基金支持300万元支持“巢湖富营养化水体污染控制、修复、监控关键技术”研究,围绕巢湖污染水体的面源控制、末端治理和监测开展中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问题。安徽省科技厅支持150万元,解决规模化生产的工艺配方成本等问题。中科院支持80万元研究新型化肥在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解决新型环保肥在控制巢湖面源污染技术集成问题;目前在研的国家农业成果转化基金重大项目(300万元)“新型高效环保化肥控失关键技术中试”通过实验示范在全国进行推广应用。科学院与企业联合项目(1000万元)“环境友好低成本内质包裹型缓释尿素研发、评价及产业化”主攻控失性尿素技术问题,在上述项目的支持下逐步解决技术产品中的问题。目前控失性缓释化肥高肥效、低成本、环境友好在国内外迅速推广,应用面积占同类产品的25%左右。参加安徽省农委等技术部门的试验示范:2006年以来我们配合安徽省农委安排全省水稻(2006,2007)、小麦(省内2007-2008;黄淮海4省8县2008-2009).M(2007-2010)、玉k(2010)的各类实验87组、示范128个基地,辐射23万亩,为产品扩大影响、配方优化、配套技术和使用规程制定提供依据。化肥生产企业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技术研究:为了解决低成本生产问题,减少控失剂添加量和生产工艺成为难题,在省科技厅重大攻关项目支持下和中盐红四方合作攻关,通过超细粉碎、循环返料等工艺使添加量减少到6%。产品成本降低20%。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果,合肥市又已扩大生产能力,在原有的20万吨生产线基础上,新建年产40万吨控失性复合肥生产线建设。开展新产品技术宣传:新型缓/控释肥生产推广有一定的局限性,农民认知度低,所以在省人事社会保障厅专家中心支持和帮助下,利用召开技术人员培训、专家假日服务和皖北振兴计划等专项进行技术宣传和人员培 训。近年来共参加控失性缓释肥专题活动70余场次,培训人员6000人次。取得较好的效果和成效。让农民充分认识到缓/控释肥省工节本、增产增效、保护环境作用。(附件10)开展配套技术和标准规程研究:新型高效控失性缓释化肥和传统化肥有很大的区别,针对性的开展配套技术研究是让科学肥有科学使用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制定了控失性缓释使用规程4套,对指导农民生产有一定作用;缓/控释肥标准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行业标准,产业发展就难以正常推进。我们制定化肥养分控失剂和控失性缓释复合肥的企业标准2个,完善控释和缓释肥释放行为特征的检测方法,以促进和保证工业化质量控制,规范它们在生产、销售中的质量标准,使农民更放心地使用。 束龙胜事迹材料束龙胜,1963年5月9日出生,安徽省无为县人,高级工程师。一、筹谋发展,回报社会。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民建设投入的加大,尤其是基础设施和电力能源投入的加大,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行业的市场发展开始有了转机。1988年,25岁的束龙胜辞去了原本令人艳羡的国企工作,与4位大学同窗,以5万元启动资金开办了芜湖市电器设备厂,创立了芜湖市电器设备厂。束龙胜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逐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保证市场的经营模式。到1991年时,企业就走出了困境;1994年,企业创产值230万元,上缴利税30多万元,成为当地的骨干企业。经过1992年到1995年的“滚动式”的发展,该厂产值增加,员工增多,技术力量增强,知名度逐步提高。1996年底该厂在205国道旁征地80余亩,建设了10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的厂房。束龙胜抓住了1992年之后国民经济复苏带来的市场机遇,在1994年到1998年期间,企业迅速积累资本,管理趋于成熟,年产从百万元迈上了千万元的新台阶。1998年,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芜湖市电器设备厂、芜湖市开关总厂、芜湖市电缆桥架厂和芜湖市湾里经济开发实业公司等发起成立了安徽鑫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束龙胜任公司董事长。如今,鑫龙电器已形成了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高低压元件和工业自动化系统装置为主的产业结构。按照“主业做精、多品种开发”的思路,自2002年4月起先后投资设立了安徽森源电器有限公司、安徽鑫龙低压电器有限公司、安徽鑫龙自动化有限公司、安徽鑫龙变压器有限公司、安徽鑫龙电力工程安装有限公司和安徽佑赛科技有限公司等控股子公司,向产 品多元化发展,形成了集团化的管理体系,丰富了公司产品结构,为公司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10多年来,鑫龙电器荣获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全国就业与社会保障先进民营企业。多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企业、安徽省优秀民营企业、安徽省民营企业20强、安徽民营科技企业10强、安徽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安徽省A类诚信纳税企业、AAA级信用等级称誉安徽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安徽省劳动保障诚信示范企业、芜湖市科教兴企示范企业、2005年和2006年荣登《福布斯中文版一“中国潜力100”强》榜单。作为国家火炬计划重新高新技术企业的安徽鑫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在束龙胜董事长的正确领导下,“鑫龙牌”图形商标被评定为安徽省著名商标,“鑫龙牌”高低压开关柜连续三届获安徽省名牌产品称号,公司的研发中心被安徽省经贸委确认为“省级技术中心”,2006年荣获“产品质量国家免检”称号,是全国输配电行业综合实力最强的制造企业之一。鑫龙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实现中部崛起和建设安徽经济强省做出了突出贡献。公司在束龙胜董事长的领导下,于2009年9月290,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成功迈出了公司长远发展的关键一步。多年来,束龙胜荣获安徽省劳动模范、安徽省年度经济人物、安徽省发展乡镇企业先进个人、安徽省优秀民营企业家、安徽省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全国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芜湖企业改革开放30年纪念勋章、芜湖市十大经济人物、芜湖市慈善大使、芜湖市创新创业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他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十分重视社会效益,近几年来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人数达212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就业人数达300多人,并通过各种形式、渠道向社会福利事业捐赠、赈灾和援建校舍等款项达数百万元 人民币,并于2003年向中国红十字学会捐款110万元,近几年累计向芜湖市残联及光彩事业等捐款达80万元,2008年5月带领公司全体员工自发向四川汶川灾区捐款达15万元,他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党和政府,回报人民。多年来,鑫龙电器受到了国家及省市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国务委员刘延东、国务院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中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国家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原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安徽省省委常委詹夏来、芜湖市委书记陈树隆等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先后莅临公司视察和指导,对公司的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并寄予深切的厚望。二、以科技创新和人才兴企促进企业长远和快速健康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鑫龙电器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巻级资质,建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公司把科技创新应用于企业管理、质量控制和产品研发,为企业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和无限的发展后劲。公司首先实行科学管理,建立了规范的“三会一层”治理结构和现代化管理模式。从企业管理、产品研发设计到生产工序、质量控制、产品出厂检验和售后服务全过程实行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并实施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公司应用科学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和研发新产品,拥有先进的加工手段和检测手段,自2002年起,分别从日本、德国和芬兰进口了数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数控加工设备、两条FMS柔性加工系统及一流的检测设备,确保了公司较强的生产实力和先进的工艺水平。公司具有先进的全封闭表面处理生产线等先进的加工手段,有现今国内同行业中面积最大的综合厂房。“绝缘母线槽产品”于2000年获“安徽省新产品证书”,“垃圾处理计算 机系统控制装置”项目列入国家经贸委2001年度国家技术创新项目,“消失模自动控制系统”项目列入2001年度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试产计划,“智能化永磁式真空断路器输变电系统”获2002年度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称号,“多功能测控系统项目”、“智能化低压配电系统的开发项目”列入“2003年安徽省经贸委第二批技术创新项目”,“智能化电力供配电微机综合保护装置”列入2005年国家级火炬计划重点项目,“智能化永磁式真空断路器”列入2006年安徽省火炬计划项目,“DMX300多功能测控装置”、"XZBW-12铁路电力远动高压/低压预装式变电站”列入2010年荣获国家科技计划火炬计划项目。公司目前拥有各种专利共247项,其中实用新型143项,外观设计90项,发明专利14项。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高速的增长态势,2008年度实现销售收入41885.47万元,上缴税金3012.29万元,2009年度实现销售收入51,285.43万元,上缴税金3664.54万元,2010年度实现销售收入60,952.66万元,上缴税金3221.46万元。2011年1-10月份实现销售收入69,861.98万元,上缴税金5483.35万元。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72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达421人,大中专及本科以上毕业生占公司总人数的60%以上。三、视产品质量为企业生命,以优良的产品和一流的售后服务水平,不断加强和完善质量管理。品质是企业的生命,是效益的基本前提。鑫龙电器自创立之初就把保证产品质量作为管理的第一目标,并且不断改进、完善质量管理。1995年之前公司刚创立时,限于当时的条件,只能采取“操作者质量管理”的方式,质量的控制主要取决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经验。这种操作者自查的方式控制产品质量是第一阶段。1995年以后,公司有了自己的生产许可证,建立起一套具体的质量标准体系。企业进入了规范化生产阶段,配备了专 门的质量检查人员对产品质量进行出厂检验,这是质量控制的第二阶段。1997年公司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在,品种越来越多,产品的精密程度也越来越高。这时候仅仅依靠质检员的出厂检测,已经远远跟不上生产发展的要求,公司设立了品质部,并在全国多个省市地域设立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点,进入全面质量控制的第三个阶段。质量控制离不开高素质的员工,公司要求员工正确无误的按工艺规程操作,并使之成为习惯,由此把产品质量控制由检查阶段上升到预防阶段。公司于1998通过了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于2005年一次性合格通过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26类产品通过产品型式试验,52类产品获得中国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3C)证书。有了高质量的产品,公司还需要良好的信誉与服务,才能保证效益。四、以人为本,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品牌管理体系和机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先后与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工程大学、西安电器研究所、天津电气传动所等国内知名大学和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多次荣获省市“科教兴企”典范企业称号。多年来,公司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和人才引进。现在,公司每年有10种以上的新产品(已经通过相应的国家级机构鉴定)投放市场。公司董事长束龙胜早在1999年就提出加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方案,他决定优选并借助“外脑”来指导、推进鑫龙创新性建设企业文化,在广泛搜集我国企业文化资询机构信息的基础上,最后优选了国内资深实战型企业文化专家刘先明先生为公司企业文化顾问。公司于2002年起相继建成了标准化的篮球场、足球场、田径运动场及阅览室、广播站等文体场所,并相应组建了鑫龙篮球队、足球队及舞蹈队。 树立职工诚信意识,与工会签订了集体合同,与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为员工购买了五险一金。对高级、优秀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产,给予很优厚的工作待遇,确保科技人员的付出与回报相一致,让其感到技术工作的优越感,对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精神及物质奖励,不断激励每位员工发挥各自的潜能,成功实现了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战略。2005年束龙胜董事长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2010年公司荣获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就业与社会保障先进民营企业”称誉。 李浪平事迹材料李浪平,1964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就读于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固体电子系电子材料与元件专业,现任43所所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李浪平同志是我国微电子行业公认的技术专家,现任总装军用电子元器件及电能源技术专业组专家组成员、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混合集成电路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元件分会混合集成电路专业技术部主任委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委员。主要业绩:作为国家重大专项“XXX”项目总指挥,从产品选型、验证、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等方面起到关键的管理、指导和协调作用。2007年李浪平同志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9年、2010年43所连续2年进入总装合同办考核前10名,被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局授予“十一五”军用电子元器件科研生产先进单位。策划指导并顺利完成“神舟一号”到“神舟八号”多个品种、数百只混合集成电路产品的配套任务,成功应用于飞船、火箭系统等多个电子系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本次“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对接试验中,我所共有25个品种100多块器件产品在太空承担工作,安徽电视台以“小元件里的大智慧”进行专题新闻报道,我所先后5次被信息产业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颁发奖牌。李浪平同志本人作为“神舟”系列项目总指挥,因其在国家重大工程研制成功配套中的突出贡献,2005年获“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先进个人。深思熟虑,果断决策,率先开发二代DC/DC开关电源,目前已系列化和大量应用于我国30余种重点型号,高瞻远瞩谋划建设国内第一条宇航线,为高端产品的国产化打下坚实基础。力主筹建混合集成电路及电子元器件检测实验室,该实验室2010年顺 利通过总装备部军用实验室认证,成为安徽省第一家军方认可的电子产品检验实验室,为推动43所检测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巩固我所在混合集成电路行业“领头羊”地位提供可靠保证。2007年以来,43所获得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科研优秀项目优秀集体、重点工程荣誉奖章、优秀供应商等各类集体和个人表彰3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27项,其中国防科技进步奖13项,安徽省科技进步奖1项,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13项,为整机系统总体性能的提高发挥了关键作用。力推“零缺陷”质量文化、过程控制PID体系建设、产品先期质量策划(APQP)、“QC小组”活动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与工具的应用,强调设计、工艺、生产、测试、检验等过程的全面受控、可追溯,在全所范围内全方位、全过程、深层次树立“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工作理念和意识。我所20余项QC小组活动成果获得中电质协和安徽省优秀QC小组奖,2010年李浪平同志获年度电子信息行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领导者。主持或参加“十二五”微组装专业技术发展规划、混合集成电路行业发展规划等起草,先后发表《多层布线陶瓷技术研究》、《军用MCM现状分析研究》、《多芯片组件技术发展和应用综述》等论文,在航天元器件、微电子和元器件协调发展技术等研讨论坛上发表专题技术报告。 2008年以来,连续4年先后组织开展“制度建设年”、“规范管理年”、“市场攻坚年”和“6S管理建设年”主题年建设活动,就制度体系优化、规范管理执行、市场攻坚开拓、现场管理提升等多方面进行专项推进,取得明显效果,有效提升了43所运营管理水平,有力保障了年度工作目标的顺利完成,为推动武器装备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张其安事迹材料张其安,男,汉族,1962年12月出生,安徽肥西人,中共党员,研究员。现任安徽省农科院园艺所所长、党支部书记。担任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站长,安徽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安徽省农科院学科带头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主要经济作物减灾避灾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首席专家。安徽科技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担任中国园艺学会、中国园艺学会番茄分会、中国园艺学会茄子分会、安徽省园艺学会、中国园艺学会长江蔬菜协会、安徽省蔬菜协会等学术团体的常务理事;《中国蔬菜》、《安徽农业科学》、《现代农业科技》编委,《中国瓜菜》常务编委;安徽农网专家等职务。先后被评为“安徽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安徽省突出中青年专家”、“安徽省先进科普工作者”、“首届安徽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中国优秀青年志愿者”、“全国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全省春季农业生产科技行动先进个人”,两次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芜湖市科技合作创新奖”,多次被评为省农科院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职工。先后赴加拿大、美国、智利、阿根廷、以色列等国进行合作研究与考察。—、构建团队勇攀高峰参加工作的前几年,他主动融入团体,是番茄育种课题组中的好成员,重活脏活抢着干。1988年初,他受所之命,负责组建了蔬菜开发组,在做好开发创收工作的同时,还有针对性地培育瓜菜新品种,从那时起,在没有任何经费支持的情况下,靠开发创收维持小组的人员工资和研究经费。这时一个艰苦创业的蔬菜育种团队就成立了。通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使蔬菜育种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凝聚人才方面,他对自己 有约法三章:凡是他主持立题并亲自解决关键问题的,他排名第一;凡是他主持而助手作出关键性或显著贡献的,他退居第二;凡是助手独立开题而他起指导作用的,他的名字则排在最后一个。在加强学科建设过程中,注重人才梯队的建设,科研人才培养和引进,先后培养和引进了博士、硕士9名。同时,积极与省内同行专家联系,加强合作,现已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具有20多名专业技术骨干的蔬菜育种研发团队,团队人员中具有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4人,中级及以下职称10多人。经多年努力,现已将团队从省市级带进了国家队,先后30余人次主持或参加了国家级项目,育成了国内一流的品种,获得了我省蔬菜界的最高奖一一农业部一等奖、安徽省科技奖一等奖,这些填补了安徽省蔬菜学科的空白。二、辛勤耕耘硕果累累“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深情眷恋着这方热土,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人生的最大价值是不断地攀登科学高峰,我不想让除此以外的任何东西牵扯精力。”朴实的一段话,诠释了张其安的人生追求。经过多年和团队成员的一起努力,在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持或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农业部后补助等项目16项,主持省级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攻关、重点等项目6项,市科技攻关等其他各类项目20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多项。其中部省级一、二等奖8项,作为主要领衔育种人创新制番茄、辣椒、西瓜、甜瓜等瓜菜新种质材料300多份;培育出一系列瓜菜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和鉴定的品种45个,其中外省审定品种6个,农业部鉴定品种1个(小西瓜系列品种、紫色辣椒新品种的选育分别属省内和国内首创);研究总结出小西瓜、番茄、辣椒、黄瓜等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10余项,如:“保护地制种技术”、“小西瓜多蔓多瓜丰产技术”、“夏季避雨栽培技术',、“无籽西瓜越夏免整 枝栽培技术”、国内首创的“改良式吊蔓栽培技术”等;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50篇,其中“中晚熟番茄新品种皖粉4号的选育”获得2005“黄瓢年“津优杯”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安徽省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小型西瓜无籽黄玉的选育”获得2007年安徽省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参加编写了当代农业经典书系《植保大典》、《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教材-蔬菜栽培》,主编《反季节蔬菜栽培技术》、《西瓜、甜瓜新法栽培26働、《蔬菜新品种及其栽培》、《蔬菜西瓜地膜覆盖栽培新技术》、《名特优蔬菜品种栽培新技术》,此外,撰写《特种西甜瓜栽种技术》、《新特番茄栽种新技术》VCD光盘文稿及科普文章1000多篇。如果说他的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这秘诀主要就两点:一是甘于寂寞,埋头耕耘,与世无争;二是认准目标,持之以恒,倾其一生。三、服务三农效益显著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是一项“革命性”的运作,让那些一辈子种瓜、种菜的农民理解、接受、直到行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卖,实现农民富”,这是张其安对农民兄弟的一片心意,也是他对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一种创新。自主育成的小西瓜、番茄、辣椒等60多个新品种,到2010年底,在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河北、河南、广西、云南等二十多个省市区累计推广1420.95万亩,使农民净增收60.16亿元。其中在我省累计推广638.2多万亩,为农民增加效益31.16亿元。参与和支持创办的安徽科乐园艺科技有限公司已成为园艺所示范推广瓜菜新品种和新技术的主渠道。此外,注重公益性事业的发展,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多年来,接待来人、来信科技咨询、科技培训5000余人次,答疑解惑,传经送宝,解决蔬菜生产技术难题,通过三下乡、阳光培训、现场会等多种形式经常性地为农村良种普及、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默默奉献,得到了有 关部门、有关专家和广大农民朋友的高度赞扬。张其安同志二十多年如一日,热爱自己的岗位,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以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这块绿野上辛苦地耕耘着,兢兢业业地为我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无私奉献着。他是一位常年工作在农业科技和生产一线的专家,业绩卓著,成果斐然。他并非出身名校,也没有傲人的学历,却凭着一份理想与信念,始终走在农业科技的前沿,他把科研学术论文“写”在广袤的田野上,以自身的真才实学赢得了大家的承认和尊重。 赵宜新事迹材料赵宜新,1989年毕业于安徽省国防科技工业学院(原安徽省大江机械工业学校),现为安徽军工集团核心子公司一一安徽红星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安徽省红星机械厂,2009年9月改制成立公司)总经理、法人代表,研究生学历,正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党代表。历任设计室主任、副所长、所长、副总工程师、军品公司副总经理、副厂长、常务副厂长。先后荣获公司“十佳员工”、“安徽军工集团先进工作者”、“合肥市先进工作者”、“全省国防工业系统劳动模范”等称号,并荣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荣获“第六批合肥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安徽省第七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和“第十届中国兵工学会青年科技奖”。2011年获“华东地区十一五期间军械装备质量工作先进个人”。现为河南工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安徽省青年企业家协会理事。一、科技创新方面主持完成的国家重点项目有:近年来,先后组织完成了近20个军品科研新产品定型,累计实现产值近2亿元。完成了我国重点武器装备轮式xx子母弹装药及开舱装药、某型导弹XX弹、XX高炮子弹引信用针刺延期雷管、XX延期点火管、XX弹延期管、XX子弹用51A及76A针刺雷管、等多项军用新产品定型,上述项目的成功研制,一批创新型军用武器装备了部队,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军事效益。其中,完成的重点新装备有:完成了我国XX项目某型导弹XX研制该武器装备是XX“高新工程”武器装备,是XX威慑打击的核心武器之一。研制期间,中央军委等首长亲临试验现场视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和 肯定。该项目成果经国防科工委专家鉴定为“我国全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所研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技术再次成功应用于2008年奥运会“安保工程”中。本人获安徽军工集团一等奖、二炮装备部一等奖、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多个奖项。已申报和批准的国家国防发明专利达10多项,完成了设计定型并于当年批量生产,三年连续装备,实现子弹产值1・35亿元,母弹产值近11亿元,社会效益、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完成了我国XX子母弹装药和开舱装药研制该武器系统是我国重点武器装备之一,三年累计实现军品产值4800多万元。在该项目中本人担任主管设计师,创新设计了弹用装药和开舱装药,填补了国内空白,武器系统成果获国家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同时申报了国家国防专利1项。正在承担研制的国家重点项目有:目前正在承担研制的我国“十二五”重点军品新项目及自主开发的民品项目主要有:1.正在立项和研制的某型导弹子母弹封锁子弹。该项目是实现对攻击目标的长时间封锁并杀伤,是现代化战争中多功能高新武器装备,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了多轮样机试验,正在进行工程研制阶段。2.防空反导“70火箭"项目,已完成型号立项,正在进行工程研制。3.指挥防护工程主动防护系统已完成预研鉴定,正在进行立项和工程研制。4.陆航火箭导电纤维子弹成功实现了关键技术新的突破,受到总师单位好评,现已进入工程研制阶段。5.在军品项目研制的同时,积极寻求军品技术民用化和民用新产品。 在民品开发方面,与科研院校合作成功开发了一种新型智能人工降雨系统,该系统是人工降雨创新型产品,开拓了人工降雨新方法,目前正在进行样机试制与试验;民用灭火弹、灭虫弹等正在研制过程中,烟花用快速引火线已完成鉴定实现批产,并成功应用于上海世博会和深圳、长沙等地大型晚会的烟花燃放。近年来,进行了多项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开发,与国内著名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等多家科研单位积极合作,90%以上的技术进行了成果转化,共计有8项技术生产的产品已广泛运用于陆、海、空、二炮、工程兵等多个兵种武器上。二、经营管理方面多年来,一直扎根于基层,从事新产品、新项目的研制和开发,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科研管理能力。担任技术科研领导工作期间,始终关注国内军品的发展方向和需求,积极寻求军品新的应用和发展空间,带领科技人员,紧紧围绕公司的方针目标和总体发展规划,结合产品结构和发展方向,不断创新,全面加快新产品研制步伐,努力营造科技工作创新环境,培养科技人才,积极寻求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兄弟厂家广泛合作和配套,促进公司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目前公司共承研军、民品科研项目50余项,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外贸市场开发方面,多方协调,广泛寻求产品配套领域,现已有多种外贸产品(包括发射装药、底火、雷管等)完成了技术鉴定,并实现经济效益。其中配合外贸公司完成了迫弹发射装药生产线原材料订购合同;开发外贸市场,并引导需求,初步达成底火生产线和弹药升级两大项目的合作意向,预计合作成功后将实现外贸产品产值近1亿元,为公司发展寻求了新的方向,增添了发展的动力。在民品开发方面,利用公司成熟的军品技术,与科研院校合作成功开 发了一种新型智能人工降雨系统,该系统是人工降雨创新型产品,开拓了人工降雨新方法,即将成为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截止目前,有3种民用灭火弹发射装药及火工品的研制完成了设计定型。烟花点火、延时、发射、爆炸分散等产品已批量投放市场,并运用于上海世博会和长沙等地晚会的烟花燃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新型空气炮灭火弹、灭虫弹等特种民品正在试制中。自担任企业的总经理以来,始终将公司的发展与广大员工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超前谋划,精心组织,统筹安排,积极推动军民品融合、快速发展,强化各子公司(金星、雷鸣红星等公司)和谐、健康发展,顺利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和任务,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保持了持续稳步增长,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企业综合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对外,以客户需求为第一要务,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百折不挠,永不放弃,坚持产学研相结合,鼓励科技创新,努力扩大产品应用领域。对内,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特别是2011年,以“创新管理年”为要求,出台了一系列适应公司发展需求的创新管理办法,强化安全、质量等各项管理,深挖潜力,降本增效,不断提高公司运行质量。2011年,公司获“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荣誉称号,安徽省仅11家企业获此殊荣。近三年来,公司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屡创历史新高,经济效益良好,按期缴纳各项税费,无任何不良记录;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无重伤及以上安全事故。荣获“省高新技术企业”、“省、市创新型企业”、“省劳动保障诚信示范企业”、“A级纳税信用单位”、“全省国防科技工业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省五一劳动奖状”、“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安徽省质量奖”、“安徽名牌产品”和“全国用户满意产品”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