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激励1

第六章 激励1

ID:43745331

大小:115.50 KB

页数:29页

时间:2019-10-13

第六章 激励1_第1页
第六章 激励1_第2页
第六章 激励1_第3页
第六章 激励1_第4页
第六章 激励1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六章 激励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六章激励本章重点:什么是激励激励有什么作用如何进行激励第一节激励的基本模式一、激励的含义与作用(一)含义管理中的激励,是指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刺激被管理者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二)作用激励最主要的作用是通过动机的激发调动被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自愿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即其核心作用是调动人的积极性。2二、激励的要素激励工作未满足的需要报酬动机行为组织目标的实现个人需要的满足产生引发达成(一)、未满足的需要;(二)、动机;(三)、外部刺激;(四)、行为。人的行为规律与

2、激励工作:3三、激励的模式激励过程的模式(上图)从心理学角度看,激励过程就是在外界刺激变量(各种管理手段与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使内在变量(需要、动机)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从而引起主体(被管理者)积极的行为反应(为动机所驱使的、实现目标的努力)。首先,人的需要并不完全是生理上的需要。其次,需要引起行为,但行为也可能引起需要。满再次,从激励与行为的关系来看,激励是引发行为的原因,但激励(或动机)并不是行为结果的唯一解释因素。(为什么?教材)最后,人们在力求满足需求时,并非每次都能成功,很多时候是达不到目标的。4第二节经典激

3、励理论及其启示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的“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尊重需要社交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马斯洛认为:以上五个层次的需要是呈金字塔形从低到高的排列。生理和安全需要属于较低级需要,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则属于较高级的需要。而且:(1)不同层次的需要可同时并存,但只有低一层次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较高层次需要才发挥对人行为的推动作用。(2)在同一时期内同时存在的几种需要中,总有一种需要占主导、支配地位,人的行为主要受这种需要的驱使。(3)任何一种满足了的低层次需要并不因为高层

4、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只是不再成为主要激励力量。5(二)、对管理实践的启示(1)管理者应该正确认识被管理者需要的多层次性,对其需要应进行科学分析并区别对待。(2)管理者要努力将本组织的管理手段、管理条件同被管理者的各层次需要联系起来,不失时机地、最大限度地满足被管理者的需要。(3)管理者要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受时代、环境及个人条件差异影响的主要需要,然后,有针对性的激励,以收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预期激励效果。6需要层次论与管理措施相关表需要的层次诱因(追求的目标)管理制度与措施生理需要薪水、健康的工作环境、各种福

5、利各类社会保险安全需要职位的保障、意外的防止雇佣保证、健康保险、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社交需要友谊(良好的人际关系)、团队的接纳、与组织的以至协商制度、利润分配制度、团队活动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娱乐制度尊重需要地位、名分、权力、责任、与他人薪水之相对高低人事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表彰制度、奖金制度、选拔制度自我实现的需要能发展个人特长的组织环节、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决策参与制度、提案制度7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赫茨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双因素论。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工作中的满意感是激励人的工作行

6、为的重要力量,而导致满意和不满意的因素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因素。管理者消除了工作中令员工不满意的因素(企业政策、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劳动保护等)只能维持没有不满的“保健”状态,而不会对员工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但处理的不好会引发人们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情绪。因此,他将这类只能起保持人的积极性和维持工作现状作用的称为“保健因素”能够促使人们在工作中产生满意感的“激励”因素,并不是与工作的环境条件相关的,而是与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激励感联系在一起的。8“激励因素”包括:1、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悦;2、工作上的成就感;3、由

7、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奖励;4、对未来发展的期望;5、职务上的责任感。他认为,如果能在这些与工作本身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激励因素”上谋求改善,就能够使员工的行为得到切实的激励,当然,不提供这些激励因素,员工也不会即刻产生不满的情绪。●特殊提示:双因素理论对“白领”阶层比较适合,而对“蓝领”工人以及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员工来说就显得实用性不足。9激励理论对管理实践的启示(1)要善于区分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两类因素,对于保健因素要给予基本的满足,以消除下级的不满;(2)要抓住激励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3)正确识别与挑选激励因素

8、。10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于1964年提出来的。这种理论认为,人们对某项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取决于他对这种工作能满足其需要的程度及实现可能性大小的评价。也就是说,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即:激发力量=效价×期望值。激发力量——指受激励动机强度,即激励作用的大小。它表示人们为达到目的而努力的程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