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浅谈对联写作使用

【精品】浅谈对联写作使用

ID:43725037

大小:74.42 KB

页数:64页

时间:2019-10-13

【精品】浅谈对联写作使用_第1页
【精品】浅谈对联写作使用_第2页
【精品】浅谈对联写作使用_第3页
【精品】浅谈对联写作使用_第4页
【精品】浅谈对联写作使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精品】浅谈对联写作使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对联写作原连载于2004.9期——2005.12期《对联》杂志编者按:《对联》杂志创刊近二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楹联爱好者,与本刊一道学习,一起成长。现在,多数老订户,都已成长为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有建树的楹联家。因为本刊的理论和教学文章,是随最初那批老读者水平的逐渐提高而逐步升级的,一些比较浅显实用的对联写作常识和基础,便逐渐在本刊消失。但是,这些年来,我们的读者中又出现一批又一批的新面孔,目前楹联教学基本知识缺乏的状况,使不少读者都感到本刊不太适应初学者。所以,经研究'我们请全国对联模范教师李自星,根据初学者的需要,每期拟占用两个页码,系统介绍基础对联知识。请各位老读者、老作者体谅本刊培养

2、联坛新人的苦衷,不要因为这部分内容过于显浅而见责。同时,也请大家将自己实践中最深切的体会,用较短的文字教给初学者,共同培育我们的后备力量。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并具有独立的文学地位。对联是传统文化普及与提高最成功的典范,是雅俗结合最成功的实例,是拥有最大群体的大文化,是遍及众多领域和场所,应用最广泛的独特文化现象。在中国,从封建帝王的金銮殿到庶民百姓的茅草屋,从楼堂亭榭到小摊酒肆,从本土的道教、儒教到外来的佛教、基督教,从汉族到少数民族,从沿海到内陆,从北漠到南疆,从名胜古迹到民俗农户,从文学作品到戏曲舞台,从文人的书房到匠人的工棚,从内室到外门,从供神到敬人,从古到今,

3、都能看到对联文化的印记。在华人的社会里,对联是用汉语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心态、情趣的文学渠道。婚丧嫁娶,弥月喜庆,生日祝寿,破土建屋,立柱上梁,乔迁之喜,节日庆典,主意新张,友人赠答,装饰厅堂,无论喜怒哀乐都不会没有对联来渲染和增加气氛。对联雅俗共赏,既有实用性,又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其中祈福盼财、励志警世、互赠共勉、自策自警、讽世嘲俗、褒贬时政、傲视权贵、寄托哀思、缅怀功德、幽默诙谐等,在对联中都有所体现。不同品位的人们通过对联这一载体,表现着不同的思想和情怀。由于明朱元璋的大力提倡,中国官员百姓广贴春联,使之达到空前的普及;由于文人墨客的参与,又使民间所贴的对联得以极大的提高。例如,在农村,稍

4、通文墨的农民在驴鞍子贴上:“一二三四五,送粪又驮土”。这只是字数相同的仅有一点对联意识但并不对仗的句了,但是,大文豪的参与,就使它改变了形象:“通达连还道,逍遥远近遊从古到今,对联显示了它极强的生命力。从《诗经》、《楚辞》中的对偶句式到汉魏六朝诗赋中的骈体格式,从唐代格律诗的繁荣到明清对联的兴盛,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楹联学会成立到今天对联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历经千百年经久不衰。就连在“破四旧、立四新”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人们贴对联的习俗也没有中断。只是内容上有所改变,更具有当时的时代特点。如上联写到:“下定决心,不怕牺牲S下联写道:“排除万难,去争取腔利雹这种既不对仗字数也不等的语录标语形

5、式代替了旧对联的内容。当然也有贴上“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等毛主席诗词的。可见,贴春联这种习俗,根深蒂固,自从春联的出现至今从未中断。对联是文人和文盲同参与、共享受的独特文化现象。偏僻山村目不识丁的农民也要请人书写春联张贴于街门,实在请不到人写对联,也要贴上两联红纸,或者空下,或者用碗蘸墨盖上数目一样对等的圆印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不张贴春联的人家是因为当年家中有人去世。所以穷人宁可穿破衣,饿肚皮,也耍买纸贴春联。不贴春联,过不了年。世上贫富共享、文人、文盲共同参与的文化哪个比得上春联呢?哪种文化现象能够像春联这样如此深深地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呢?对

6、联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屮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发扬、光大对联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众望所归。因此,做好对联教育至关重要。对联教学又是对联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发展又是对联教学的关键。联律不可任意放宽,放宽则降低其艺术性。但是声韵的改革势在必行。应当借鉴汉字简化的经验,像书法家写字一样,在书法创作中提倡简化字,允许繁体字,写简写繁由书法家决定,但是不可在同一作品中繁简互用。那么对联创作也应当是:提倡新以声(以新华字典为准),允许旧四声(平水韵)。用新用旧悉听尊便,但是不可在同一对联内新旧互用。只要以新四声分平仄,就解决了青少年对联创作的一个大难题。这是有利于对联事业继承和

7、发展的,也是扩大对联创作队伍的出路所在。中国对联发展的希望在于青少年,提高青少年对联创作兴趣和水平是对联发展的关键。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笔墨当随时代”,提倡新声,用浅显、通俗的语言介绍对联知识,打开青少年学习、创作对联的大门。立意与落笔一、立意社会生活是对联创作的唯一源泉,只有社会生活才能给作者以启迪、灵感和素材。作者有感而发,确定主旨,开始构思、设计,并用情感去编织语言,这就是立意的过程。历代文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