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670509
大小:3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12
《常规时间放置IUD与紧急避孕放置IUD的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常规时间放置IUD与紧急避孕放置IUD的临床观察常规时间放置IUD与紧急避孕放置IUD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比较应用常规时间放置IUD与紧急避孕放置IU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20例接受IUD育龄妇女,分为:常规组,采取常规时间放置IUD,共406例;紧急组,采取紧急避孕放置IUD,共414例。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随访后比较两组的带器妊娠率、脱落率、续用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的避孕有效率无差异(P>0.05);随访后,与常规组相比,紧急组的带器妊娠率、脱落率及不良反应无差异(P>0.05),但续
2、用率较低(P<0.05)o结论常规时间放置IUD与紧急避孕放置IU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无差异,但紧急避孕放置IUD的接受程度较差。【关键词】紧急避孕;宫内节育器;妊娠;临床疗效统计显示,我国应用IUD避孕妇女占世界IUD避孕总人数的80%。应用IUD避孕由于安全可靠,已被要求长期避孕的育龄妇女所认可[l]o既往放置IUD多按照放置常规选择在月经期干净后3-7天进行,但是近年来作为紧急避孕(emergencycontraception,EC)措施也逐渐开展应用[2]
3、o但目前比较两种放置方法优缺点的研究仍较为少见,因此本研究对此进行探讨。1研究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及分组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我服务站接受ICD放置术的育龄妇女820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27.4±3.5)岁。入选标准:①愿意使用官内节育器长期避孕的生育期妇女;②排除严重痛经、月经过多、子宫脱垂等疾病;③排除葡萄胎及异位妊娠病史;④排除铜过敏史。根据放置ICD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采取常规时间放置IUD,共406例;紧急组,采取紧急避孕放置IUD,共414例。两组
4、研究对象在年龄、月经量等因素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o1.2放置方法两组均选用烟台计生药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元宫型宫内节育器,含铜面积220m,含消炎痛大于5mg,选用优质不锈钢,纯铜丝制造。常规时间放置时机选择在月经期干净后3-7天,而紧急避孕放置IUD时机为距第一次无保护性生活时间$72h且W120h。放置ICD方法按照《宫内节育放置常规》要求进行操作,在门诊手术室进行放置。常规予以抗感染、止血约物口服处理。1.3研究指标分析避孕效果按Dixon方法计算,已预期的下次月经前14d为排卵日(
5、为0d),排卵FT前为负天数,排卵日后为正天数,根据同房FI期在排卵FT前后不同吋间的妇女数乘以当天的概率计算出预期妊娠数(E),实际妊娠数为观察妊娠数(0)。因此避孕有效率计算公式为:(E-0)/EX100%o随访后比较两组的带器妊娠率、脱落率、续用率及不良反应。1.4统计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率來表示,应用x2检验方式检验,以P<0.05为存在统计学差异。2结果两组的避孕有效率无差异(P二0.122);随访6刀后,与常规组札1比,紧急组的带器妊娠率、脱落率无差
6、杲(P>0.05),但续用率较低(P二0.026)(见表1)。放置后在1、3、6、12个月随访,常规组和紧急组副反应,如月经增多或经期延长、不规则出血、疼痛等常规组明显低于紧急组,(见表2)且经过处理均改善。3讨论紧急避孕(EC)是指避孕措施失败后或无保护性生活应用药物或放置含铜IUD等措施,以避免非意愿的妊娠,并避免人工流产Ll]o目前应用含铜宫内节育器(IUD)进行避孕在我国已较为普遍,而作为紧急避孕方式也逐渐在国内广泛应用,特别是距第一次无保护性生活>72h,但在12
7、0h内失去了口服紧急避孕药最佳时机的妇女被认为意义重大〈sup>[2]o有研究发现紧急避孕放置IUD能起到非常满意的避孕效果[3],但是目前也有争议认为此方法临床疗效较常规时间放置IUD差,且发牛疼痛及阴道出血等不良反应较多,故本研究探讨两种时机放置IUD的临床疗效及随访指标观察。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种吋机放置IUD的避孕有效率和带器妊娠率及脱落率无差异,这表明紧急避孕放置IUD的疗效可靠和安全性均较好;但本研究还显示,月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不规则出血、疼痛等副反
8、应紧急组明显高于常规组,这一点表明需要对紧急避孕放置IUD的女性进行充分的指导,紧急避孕虽然可行性高,但建议以常规放置IUD为主。参考文献[1]刘秀娟•母体乐宫内节育器用于紧急避孕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0):135-136.[2]马小云,张志红,孙超英・MCu宫内节育器用于紧急避孕26例报告[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2):4372-4373.[3]殷小杰•吉妮IUD用于紧急避孕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17):250-25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