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文义利观

论语论文义利观

ID:43609652

大小:1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1

论语论文义利观_第1页
论语论文义利观_第2页
论语论文义利观_第3页
论语论文义利观_第4页
论语论文义利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语论文义利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靳立聪2014120801200414级商务英语本科二班义利何如?春秋,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一个政权跌宕的时代,一个新旧秩序转换剧烈的时代,一个终将被统一的时代。而就是如此复杂而又动荡的时代,孕育出了中国几千年来的都从中受益的中国哲学。我们现在有听到“三教九流”,亦或是“九流十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小说家。而其中可以被称为哲学的,不过寥寥,大都可以称为道德理论。不同于古希腊的海洋文明,屮国几千年以来在黄土地上繁衍出来的是大河文明,思想封闭,又习惯于被统治。这就注定了农业文明的中国是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出

2、现像古罗马《十二铜表法》那样成文的法律。在古老的中国,道德比之法律更深入人心,也更容易为百姓所接受。在这样一个崇尚道德的国度,义利观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春秋时代,礼崩乐溃,社会各阶层在道德意识和利益关系上出现了严重的错位。各诸侯国为了接受朝拜和各方的进贡,在周天子势微的情况下,起而反之。自小学礼的孔子希冀于乱世中重新建构起一个尊卑有序、长幼有节的礼乐社会。他力图从人们的内心修养下功夫,推动社会由盲动走向理性,由无序走上有序的礼乐轨道。这就说明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在道德方面存在着的诸多问题。道德的根本问题是义利观的问题。对义利的态度和取舍是检验道

3、徳的最终标准。人的一生总是在义利取舍的矛盾中艰难痛苦地选择。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对国家、政治、经济、伦理及社会风尚都具有十分重创要的作用。几千年来,历代思想家对它进行了反复讨论。诸子中,法家提出了“贵利轻义”主张;道家以既超道义有超功利的态度来看待义利;而墨子既不是重义轻利,也不是重利轻义,而是义利合一,志功双规;而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了“重义轻利”(“先义后利”)思想。而要说的便是长时间作为中华民族主流思想的儒学之中的义与利,不仅仅是孔了一人的思想。儒家认为“义”首先包涵道义,有“信近于义”是指人要讲道理、守信用,这便是道义。而且义是人行动的

4、最高规范,有“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思是君子处世,无可无不可,要以义为规范准绳。孔子要求人们“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其次“义”包涵义务,子路曾说:“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这显然把义指为君、臣、民三者之间役使和效劳的关系,即义务。孔子认为义是维持君臣民关系的法宝,他说:“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从这一点可以明显地看出,义利问题是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而为人们所研究和讨论的。就儒家和道家对待朝堂的态度而言,两大家的思想是有相反的;在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实施“仁”政和“无为而治”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百姓总

5、会顺着轨迹一步步地前行。而在乱世,二者就代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儒家主张“仁者爱人”,因而在政权更迭的年代,积极“入世”以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而努力。道家提倡“顺其自然”,以追求精神层面的自由无拘。因此在面对繁冗的纷杂的世道,不满于其时的阴郁实际,不与统治者合作,选择了避世隐居,以求洁身自好的人生道路。他们就会选择归隐(也就是“岀世”),而在天下安定之后,再回到朝堂。也因此鹤、白鹿等成为了道家的代名词。在《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中的“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Z?且而与其从辟人Z士也,岂若从辟世Z士哉?”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其中为天

6、下百姓的安定为“义”,而以自身的世途发展为“利”。孔了选择去往“世之滔滔”——知其不可而为之,而不只是局限于山地、田野中,足以见得孔子是赞成“先义而后利”的。这就和道家的“知其不可而安之若素”岀现了较大的区别。类似地,在《论语•微子》屮有一篇叙述了“楚狂接舆”的故事。众庶如此之多,楚狂竟然为孔子而出现;天下如此之人,楚狂竟然明知孔了的行程。楚狂对孔了的尊重与爱护之心,不可谓不真切盛大。楚狂尚且知道尊重与爱护圣人之德,执政者竟然轻易弃之毫不可惜!这是楚狂归隐的原因,也是孔子大道不行的原因。楚狂归隐,不是不思进取,而是知时务而等待时机的远见卓识者

7、。与孔子所不同者,在于楚狂欲救一代之政治、一时之天下,生不逢时的时候,便潇洒清高地度过一生;孔了不仅欲救一代之政治、一吋之天下,更要救万世之政治、千秋之天下,孔子不为一时不得志而舍弃当世的救济之心,更不会因为口我不得志而舍弃行道于万世之志。几千年以来,无数的学者都不能为儒道排出名次,在今天的我们当然亦不能如此。关于岀世和入世的说法,各有千秋。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寄予了乱世以希望——人人都渴盼着天下的一统;道家的“知其不可而安之若索”则是知时务而等待时机的远见卓识。二者都有为百姓忧其忧的人生思考,只不过付诸行动的形式不一样罢了。而此中表现出

8、了儒道两家对于“义利”的看法有很多方面的不一致。我们常说“儒道互补”,所以儒道在义利问题方面除了差异之外,还存在许多相似和互补的观点。《孟子》屮有这么一句话:穷则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