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582308
大小:3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1
《关于企业用工难问题的对策和建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企业用工难问题的对策和建议随着厦门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推进,启动环东海域轻工电子工业集屮区建设,火炬(翔安)产业区、同安工业集中区、集美机械工业集屮区、软件产业基地、出口加工区标准厂房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引进企业750多家,用工需求量急骤增加。2007年上半年我市173家重点工业金业屮有81家缺工,总计缺工2万余人。用工难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企业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着厦门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一、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厦门市现有各种成份的企业63996家,其屮:工业金业9903家;商业企业20502家;
2、其他金业33591家。2006年底市统计局公布的全市从业人员人数114万人。据“十一五”规划预测,到2010年我市用工需求达162万,需新增从业人数50万左右,而同期我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5.5万人,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5万人,劳动力缺口为29万。二、企业用工难的主要症结:企业用工难主要包括招工难和留人难两个方面。其原因主要是:(一)、企业用工需求量急骤增加,劳动力数量相对减少是造成企业“用工荒”的客观因素。1、新增企业和现有企业扩大规模,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岗位的增加与劳动力增长不成正比。2、区域竞争激
3、烈,周边地区也在“抢工”,许多原木在我市务工的外来人员,如今在“老家”也能实现就业,纷纷“打道冋府”,造成了劳动力的大量冋流。3、我市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现有的工业企业大都集屮在电子、服装、食品等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即使有部分高新技术的行业也基木上是组装加工式的。4、企业技术升级,对职工的文化技术素质的要求相应提高,技术工人严重短缺。5、部分劳动力的“眼高手低”加剧了企业用工难的矛盾。老一辈员工能吃苦耐劳,更愿意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增加收入,新一代员工多数出生于后80年代,除了注重待遇外,也关注生活享受,往往排斥加
4、班加点;同吋,木市一些失地农民和上岸渔民以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等为借口而不愿就业。(二)、企业劳资关系不协调,无法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需求是造成企业“用工荒”的内在因素。许多企业存在着:同工不同酬,劳动关系失范;同工不同时,劳动强度大;同工不同权,社会保障缺位;员工管理不科学,劳动保护缺失;生活环境差,设施配套滞后;没有企业文化,无法凝聚人心等问题。特别是《劳动合同法》2008年1月1日实施之前,部分企业为规避责任,大量清理企业用工的做法,极大伤害了员工的利益,加剧了劳资双方的矛盾。(三)政府的政策
5、导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市场就业机制等的不完善是加剧是造成企业“用工荒”的重要因素。1、最低工资标准的误导。我市2006年的最低工资标准(同口径)远低于广东、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城市,导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也远远低于这些城市,在19个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九,用工的流向口然向排名靠前的城市转移。而我市内部也有“剪刀差”,即思明、湖里和海沧750元,同安、翔安和集美700元,进一步加剧了同安、翔安和集美的“用工难”。2、对产业引导缺乏有效的调控。调查发现:世界500强企业在厦门设立的67个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6、和知名品牌的企业基本不缺工。在我市工业企业中绝大部多数还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对标准厂房引进的项目未设置“门槛”,很多引进的是简单的加工企业,用工需求量大,这类企业的用工更是“难上加难”。3、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及就业相关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厦门市、区两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与全国其它14个副省级城市相比,存在着级别低、编制少等问题。虽然在带领企业外出招工、举办各类就业招聘会、校企对接会、与劳动力输出地的劳动保障部门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就如何进一步向外拓展引进劳动力渠道,如何对企业用
7、工进行有效指导等方面亟待加强。目前虽然建立了市、区、镇、村四级劳动力就业管理服务体系,但镇、村农村就业协管员的作用发挥不明显。4、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由于岛外交通、食宿、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历史性的“欠帐”难以在短时间“偿还”,加上现行市对区的财政投资休制,岛外的区无法短时间靠自身力量来投入解决,普遍存在着员工不愿意“出岛打工”的现象。5、市场就业机制还未形成。我市经批准成立的合法职业介绍机构只有63家,正常经营的不到四分之一,效益较好更是风毛麟角,在调查中发现有一家民营人才服务公司,今年已为企业招了5
8、万多职工,大大超过享受财政补助的单位和国有企业。但是政府对这类非公的职业介绍机构重视不够,缺乏有效支持,任其自生自灭,对非法中介打击力度也不够。三、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的建议: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实现新一轮大跨越的发展目标,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出发,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提高政府的管理监督水平。挖潜和培育劳动力资源,努力营造优化用工和生活环境,完善市场就业机制,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