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578318
大小:110.39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11
《高一语文小题训练(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语文基础训练(-)班级:姓名:等级:选择题填入处题号12345678答案一、作文审题立意全而理解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联系实际,进行审题立意。诗人看见果农将还未成熟的苹果摘下打包,问道:“苹果还很生涩,怎么就摘了?”果农说:“熟透的苹果,没运到远方就腐烂了;生涩的苹果可以在路上成熟。”诗人说:“你讲得真好!”立意1:立意2:立意3:立意4:立意5:立意6:二、社科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I〜3题。魏晋时代的“啸”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侣,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屮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
2、Z语。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Z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小。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A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
3、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乂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不仅岀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II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塵、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荤卓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
4、“傲然”来形容周顒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兮辞》屮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吋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吋“善歌啸,闻者留连”,《
5、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屮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吋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
6、经完全不同。经过长吋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就不足为奇了。1.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B.“啸”先秦时代即己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C.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D.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B.因为
7、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C.魏晋时的“吟啸”并不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声音,有一定的音乐性。D.宋代诗文中他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一代风流卓荤不群的气质了。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8、。A.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渊明《归去來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B.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己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