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对话的教育评价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的评价研究为例

走向对话的教育评价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的评价研究为例

ID:43575604

大小:5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1

走向对话的教育评价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的评价研究为例_第1页
走向对话的教育评价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的评价研究为例_第2页
走向对话的教育评价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的评价研究为例_第3页
走向对话的教育评价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的评价研究为例_第4页
走向对话的教育评价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的评价研究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走向对话的教育评价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的评价研究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04年9月第6卷第5期走向对话的教育评价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的评价研究为例王凯(海南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海南海口571158)摘要:评价可以看作为一种对话活动。马丁布伯提出了三种对话方式:真正的对话、技术性的对话和装扮成对话的独白。从这一视角看,教育评价史就是从独白走向对话的发展过程。教育评价将转向一种面向教育牛活的平等的、理解的和主成性的对话活动。对《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的评价活动止是这一理念转向的注脚。关键词:评价史;对话;课程标准评价中图分类号:G40-058.1文献标

2、识码:A文章编号:1009-413X(2004)05-0017-05*收稿日期:2004-03-26作者简介:王凯(1975-),男,湖北孝感人,海南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讲师,教育硕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原理、英语课程与教学论、教育评价理论研究。一、评价研究的分析框架:三种对话关系教育评价是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在一定关系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因此,在评价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不存在无关系的教育评价。对关系的不同理解终将导致对教育评价的不同理解。对话关系可以看作为解读教育评价的一个

3、视角。对话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的基本方式。马丁布伯(Buber,M)fi其名著《人与人》中将对话划分为三种:真正的对话、技术性的对话和装扮成对话的独白。他认为真正的对话是“每一位参与者都真正心怀对方或他人当下和特殊的存在,并带着在自己与他们之间建立一种活生生的相互关系的动机而转向他们,,c,](P3(,)o对话的基本运动是转向他人,理解他人。技术性的对话是指单纯由客观理解的需要所激起的对话,这种对话大量地充斥于我们H常生活当屮。人与人Z间虽然有语言上的你来我往,相互交流,但是交流只是获取对口身有

4、用的、所谓客观的信息,并不存在心与心的沟通和理解。装扮成对话的独白,基本运动的方式是“反映”。独白的人只是关心自己,考虑自己,自我崇拜。他考的存在、观点、态度沦为经验,成为“自我”的一部分。他者没有与自我一样独立的存在,没有恃殊的人格、独有的价值观念⑴曲-36)。独白的人评价他者时,被评价者只是经验的对象,为评价者所认识,必将成为评价者经验的一部分。因此,他考没有自己独立的话语。在技术性对话过程中,纵然被评价者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这些话语只有与评价者的“真知灼见”相一致的时候、能佐证评价者

5、观点的吋候,才会被评价者采纳。评价的过程是“寻找”确信存在的信息,而非“发现”真实的情况。总之,评价者只是通过技术性的对话获取预想中的资料来证明口己的观点,为自己的见解寻求实践中的“合理”解释。被评价者只被视为有用资料的“贮藏所”、“传递媒介”。在以真正对话方式进行的评价活动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建立了一种平等、信任的对话世界。平等的对话世界是对人自由创造性的强调,能为人的自由创造提供宽松、和谐的空间,此时“在平等对话中,我们的自我形象就会去创造而不是去发现新的形象。”评价双方相互沟通理解,让

6、评价成为一种双方作为活生生的人的交流,重视所有参与评价的人的看法在评价中的作用,并以协商、对话的方式来消除分歧,得岀结论。评价者亲自进入评价现场,参加到评价对象中,取得评价对象的信任,并建立良好的关系,利用参与观察、行动研究的方法收集信息资料。依靠这种资料而得出的结论由于真实、具体,切合被评价考的需要而易于被评价者所接受。一、教育评价的历史:从独白走向对话(一)独白的评价史1•古代的考试:主考官的“一言堂”般认为,教育评价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我国隋朝出现的科举考试。其实考评制度的滥觞,当属春秋战国时

7、期。如我国最早的教育典籍《学记》中曾记载,“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Z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⑵这些描述虽然稍显粗略,但是明确提出了“离经辨志”、“敬业乐群”、“知类通达”等学生学业“小成”和“大成”的评价标准。及至汉代已经确立了根据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等第,决定学生升迁和去留的规定和旬试、月试、季试、学年考试、单科结业考试等考试形式,以及依据考试成绩予以奖罚的考试制度。唐朝学校明文规定学生考试成绩决定教师的奖罚和去留

8、。在后来的岁月里,考试制度日趋严密完善⑶("22,4⑼。从我国古代考试制度的发展史可以得出两点认识:其一,考试的作用H趋凸现。从早期以“考校”评定学生学业“小成”和“大成”发展为决定学牛升迁奖罚,乃至决定教师的去留,考试的作用不可小视。考试对于学生和教师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其二,师生沦为考评的对象。他们没有参与评价的权力,也听不到他们在评价过程中的声音,即使在面试、殿试等面对面的考试中,“话语霸权”在主考官的掌握之中。说是对话,实则典型的“一言堂”。主考官处于独白的地位,自诩评价的权威,自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