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561798
大小:38.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0-10
《教案设计-《将相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标准文档【自学导航】【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视频、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18《将相和》预习要求:读文分段:读课文两遍以上,标出自然段。2.注音组词:给课后生字注音并组生词。3.找词划句:在文中划出生词、四字词、好句。4.思考质疑:思考课后习题,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一、我会读(不认识的拼音)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和氏璧蔺相如廉颇理直气壮允诺无价之宝渑池之会胆怯侮辱击缶拒绝乘机抵御二、多音字组词削()()()()重()()()()三、(1)解释下面的词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2)按要求写句子实用大全标准文档1、
2、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的把蔺相如送回赵国。(改为双重否定句)2、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改为第一人称叙述的句子)3、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改为陈述句)(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形式)4、私塾先生正在讲述着动人的故事。(缩句)5、天空飘着白云。(扩句)6、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就像(补充比喻句)7、蔺相如对手下说:“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转述句)(3)在成语中有许多意思截然相反的词语,请你把下面的反义词连在一起。大获全胜漫不经心无懈可击危如累卵随机应变学富五车前车之鉴不学无术有机可乘聚精会神溃不成军墨守成规化险为夷
3、重蹈覆辙(4)“琴”与“缶”都是古代乐器。下面也有一些乐器,请为词语选择正确的乐器。琴鼓钟锣瑟对牛弹()重整旗()金()齐鸣晨()幕()()鸣鼎食实用大全标准文档()()和谐鸣()开道敲()打()四、1课题《将相和》中的“将”指,“相”指,“和”的意思。全文的叙述顺序是由和到不和再到和。将相和不和是因为,后来将相和好是因为2.解答课后的问答题:(1)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2)三个故事的小标题:、、。(3)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样”?(4)秦王真的想用15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5)廉颇为什么上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6)读了故事你有哪些启
4、示?教具: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2、理清文章的思路。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实用大全标准文档4、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学重点、难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文中的7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的几个成语。2、理清文章思路。教学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教学过程: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图片(出示
5、图片),图片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1、出示课题《将相和》。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故事发生在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二、学习生字词:1、
6、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2、注意几个字:允:“yǔn”不念“rǔn”;要与“充”区别;削:xūe削弱 xiāo削铅笔 蔺:lìn蔺相如 阑:lán阑尾炎实用大全标准文档秦:上下结构 臣:半包围结构 璧:上下结构颇:部首是“皮”或“页” 辱:部首是“辰”或“寸”3、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每胜。负荆请罪: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责罚,赔礼道歉。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三、听
7、课文录音,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给文章划分结构段,并用小标题归纳段意: 第一大段(1—10):写“ 完璧归赵”的故事。第二大段(11—15):写“ 渑池之会”的故事。第三大段(16—18):写“ 负荆请罪”的故事。四、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2、预习思考练习2。3、抄写生字词语。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弄清楚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教学重、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