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3.4 中华民国的成立(备课资料)

高中历史人教版:3.4 中华民国的成立(备课资料)

ID:43559317

大小:7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10

高中历史人教版:3.4 中华民国的成立(备课资料)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3.4 中华民国的成立(备课资料)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3.4 中华民国的成立(备课资料)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3.4 中华民国的成立(备课资料)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3.4 中华民国的成立(备课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版:3.4 中华民国的成立(备课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教学无忧jiaoxue5u.taobao.com您身边的教学资源专家!●备课资料一、为什么说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革命政权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建立了南京临时政府。这个政府的构成虽然包括革命派、立宪派和旧官僚三种政治势力,但它不是三种势力的混合体,而是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正如孙中山所说:“临时政府,革命时代之政府也。”其性质应从以下三点来分析:1.南京临时政府的实权,主要掌握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手中,革命派在其中处于优势地位。在南京临时政府中,孙中山总

2、掌全部军部大权。下设9名国务员:陆军总长黄兴,海军总长黄钟英,外交总长王宠惠,司法总长伍廷芳,财政总长陈锦涛,内务总长程德全,教育总长蔡元培,实业总长张謇,交通总长汤寿潜。在九位总长中,只有陆军、外交、教育总长由同盟会员但任,其他六部总长由立宪派和旧官僚充任。他们虽是少数,但孙中山采取“部长取名,次长取实”的办法,直接任命各部次长、局长和总统府秘书长,这些次长多系同盟会骨干,这样就把政府权力掌握在革命党人手中。具有立法权的参议院,共有议员43人,同盟会会员占34人,与革命派有密切联系的士绅1人,立宪派仅8人。

3、因此,南京临时政府表面上是革命派、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联合,实际上是一个由革命党人主持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2.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和推行的措施,集中地反映了资产阶级意愿和利益。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和实施一系列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产阶级文化教育的政策。在政治和社会生活方面,南京临时政府根据资产阶级法权,如“人权平等”“天赋自由”的原则,提倡“自由、平等、友爱为纲”的公民道德。颁布许多保障人民权利的法令,如停止刑讯,保护华侨,严禁买卖人口;革除一些旧的称呼,禁止和废除一些陋俗恶习。这些

4、改革措施“重人权而彰公理”,具有保护人权、解放思想、移风易俗的作用。经济方面,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并颁布一些奖励工商业发展的规章制度,鼓励兴办实业。南京临时政府在中央设实业部,并要求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发展农、工、商、矿、林等各业。此外,在民间纷纷兴起创办各种工商同业团体,如中华工学会、中华民国商学会以及中华民国实业协会等,全国各地的同业团体,如雨后春笋。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使许多海外华侨也纷纷回国投资。当时,出现了兴办实业的热潮。所有这些政策和措施,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作用。教育方面,确立了教育总长

5、蔡元培的“五育”教育方针,改进教育制度,革新教育内容,为民国时期学校教育奠定了基础。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它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民主性,集中地体现了南京临时政府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性质。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部“约法”以孙中山的民权学说为指导思想,规定了国家政体,人民的权利、自由、义务,国会的权力。《临时约法》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以法律形式肯定了下来,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它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要求,具有进步的

6、意义。——刘少琼《历史学习》2001版二、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为什么承认不平等条约中华民国成立时,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务要一洗“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1912年1月6日,孙中山在答复南京《大陆报》记者问及“领事裁判权其将撤废乎”时毫不犹豫地指出:“自当撤弃,一待改革既定,即须实行此事。”照常理推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本应为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带来希望,有所作为,但是事实恰恰相反,他不但未能提出反帝“废约”打包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素材下载jiaoxue5u.taobao.com优质课视频教学无忧ji

7、aoxue5u.taobao.com您身边的教学资源专家!口号,却反其道而行之,出现言行差距甚大,认识与行动相互矛盾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许多人指出是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本质缺乏认识,以及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所使然,毋庸讳言,孙中山承认不平等条约,固然包含有他的妥协软弱和对帝国主义的幻想,但仅此笼统地解释,既不够全面,也难以对事实的原委阐述清楚,必须将这一矛盾变化过程,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才能看清孙中山的真正动机及其原因。检阅孙中山一生的革命奋斗可以看出:他在相当长的革命活动中,一直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动和

8、组织国内人民的斗争上,同时也找不到怎样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唤醒并组织起来的方法,而是过于重视列强诸国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所以,从他革命活动一开始,就不断想方设法地寻求和争取外国朋友和组织的支持及援助,但他不能把这些进步势力同这些国家的反动政府及其实行的反动政策区别开来,甚至对待后者还寄予着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期盼凭借帝国主义的支援和谅解来取得革命的胜利和民国的建立,以完成自己拯救祖国的重任。其次,从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