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558388
大小:1.37 MB
页数:12页
时间:2019-10-10
《专题1.2 常用逻辑用语-2015版3-2-1备战2016高考精品系列之数学(理)(原卷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三年高考】1.【2015高考新课标1,理3】设命题:,则为()(A)(B)(C)(D)2.【2015高考湖北,理5】设,.若p:成等比数列;q:,则()A.p是q的充分条件,但不是q的必要条件B.p是q的必要条件,但不是q的充分条件C.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D.p既不是q的充分条件,也不是q的必要条件3.【2015高考重庆,理4】“”是“”的( )A、充要条件B、充分不必要条件C、必要不充分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4.【2015高考山东,理12】若“”是真命题,则实数的最小值为.5.【2015高考湖南,理2】.设,是两
2、个集合,则“”是“”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6.【2014高考湖南卷第5题】已知命题在命题①中,真命题是()[来源:学#科#网Z#X#X#K]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7.【2014陕西高考理第8题】原命题为“若互为共轭复数,则”,关于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真假性的判断依次如下,正确的是()A.真,假,真B.假,假,真C.真,真,假D.假,假,假8.【2014重庆高考理第6题】已知命题对任意,总有;是名师解读,权威剖析,独家奉献,打造不一样的高考!12的充分不必要条
3、件则下列命题为真命题的是()9.【2014高考福建卷理科第6题】直线与圆相交于两点,则是“的面积为”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充分必要条件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10.【2013年高考安徽卷理科4】“是函数在区间内单调递增”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分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11.【2013高考北京卷理科7】双曲线的离心率大于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B.C.D.12.【2013年高考辽宁卷理科4】下面是关于公差的等差数列的四个命题:其中的真命题为()A.B.C.D.【2016年高考命题预
4、测】纵观2015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可以发现高考对常用逻辑用语的考查以考查四种命题、逻辑联结词、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全称与特称命题等知识点为主,难度不大,估计2016年高考命题仍会以基本概念为考查对象,并且以本节知识作为工具,以代数中的函数、不等式和几何中的点、线、面以及三角、解析几何为载体来考查.题目以选择填空题为主,在总分中占5分,重点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所以对于2016年的高考备考同学们只需要像集合一样,掌握四种命题、逻辑联结词、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等基本知识点,对典型的例题加强练习,不宜搞过深过难的题目,关于本专题的
5、高考备考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命题类的题目中首先要分清命题的条件与结论,再比较每个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2.名师解读,权威剖析,独家奉献,打造不一样的高考!12要注意四种命题关系的相对性,一旦一个命题定为原命题,也就相应的有了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判定命题为真命题时要进行推理,判定命题为假命题时只需举出反例即可.对涉及数学概念的命题的判定要从概念本身入手;3.要特别注意一些特殊量词的否定形式,例如至少个的否定为至多个等;4.充要条件的判断,重在“从定义出发”,利用命题“若p,则q”及其逆命题的真假进
6、行区分,在具体解题中,要注意分清“谁是条件”“谁是结论”,如“A是B的什么条件”中,A是条件,B是结论,而“A的什么条件是B”中,A是结论,B是条件;5.注意区分“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与“p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q”两者的不同,前者是“p⇒q”而后者是“q⇒p”;6.注意理解逻辑联结词与集合的关系;7.正确区别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2016年高考考点定位】高考对常用逻辑用语的考查有四种形式:一是考查四种命题的真假与转化,二是逻辑联结词、三是特称与全称命题的否定,四是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判断.难度不大,以本节知识作为工具,
7、以代数中的函数、不等式和几何中的点、线、面以及三角、解析几何为载体来考查.【考点1】四种命题【备考知识梳理】一、命题的概念在数学中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二、四种命题命题表述形式原命题若p,则q逆命题若q,则p否命题若,则逆否命题若,则三、四种命题之间的逆否关系名师解读,权威剖析,独家奉献,打造不一样的高考!12四、四种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8、【规律方法技巧】1.四种命题反映出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结合实际问题,理解其关系(尤其是两种等价关系)的产生过程,关于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也可以叙述为:(1)交换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新命题就是原来命题的逆命题;(2)同时否定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新命题就是原来的否命题;(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