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538964
大小:95.97 KB
页数:63页
时间:2019-10-10
《学生偶发事件心理因素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课题基本情况课题名称学生偶发事件的心理初探研究方法A、DE、FA、行动研究法B、调查法C、观察法D、经验总结法E、个案研究法F、其它课题组成员情况介绍姓名职称职务组内分工赵曾桂中学一级全面负责课题的实施肖光美中学高级八年级17、18班的实验王玉林中学一级七年级17、18班的实验严龙跃中学二级七年级11、12班的实验课题指导姓名职称职务指导内容李继光中学高级课题理论完成时间2013年11月30日成果表现形式AiB1、研究报告B、论文C、专著D、案例分析报告1、工具书F、其它2、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
2、提出的背景本课题是我在十多年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发现并深思的一个问题,也是我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接触得最多的问题。学生偶发事件是每个老师每门学科都会遇到的,但老师们在处理学生偶发事件时存在一些应该引起注意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处理问题受定势思维影响。学生偶发事件分课堂上和课堂外。课堂偶发事件,老师大多以会认为是对该学科不感兴趣,对老师不尊敬,处理时难免带有个人情绪,多以“压”为主。课堂外发生的偶发事件主耍是班主任在面对,一般就会将问题移交给德育处、校警务室或者是家长,很少静下心来认真了解事件背
3、后的真相,缺少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因素的了解、分析和疏导,治标不治本。二是分析问题时归因简单。课堂上发生的偶发事件,任课老师较多归因为“成绩羌”、“坐不住”、“没自控力”、“不尊重老师”等。课堂外发生的偶发事件,则大多归因为“道德品质有问题”、“差生岀风头”、“从小没养成好习惯”、“管理力度不够”等。老师们往往给这些学生贴上理所当然的标签,却忽略了寻找真正偶发事件背后必然因素的机会,丧失了引领学生正视自我健全人格的良机。三是处理问题时缺乏角色意识。科任老师遇到课堂偶发事件时往往忘
4、记了自己也有教育学生的责任和权利,多会移交给班主任,放弃了自己与学生交流的权利和机会,给学生形成一种“狐假虎威”和“告状”的错觉,而班主任为了照顾科任老师的情绪,大多会以高压的手段令学生屈服认错,再次放弃了了解事件背后必然因素的机会,只注重学生的“口服”,而忽视了学生是否“心服”O班主任面对比较容易出状况的学生往往抱怨自己运气差,给他们贴上“差生”的标签,缺乏冷静思考智慧处理问题的耐心,以尽快扔掉这个烫手的山芋为快,忘记了班主任的职责之一就是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为没有弄清偶发事件背后存在的必然因
5、素,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即使通过各种方法解决了问题,也是只顾眼前,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相反,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还有可能增加学生的不良情绪,形成恶性循环,以至于状况不断,从而坐实了“差生”“不可救药”的恶名。介于以上情况,我组确定对部分学生课内外偶发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形成书面材料,对学生偶发事件背后的必然因素和心理状态加以研究,以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好地指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二、研究的目的意义本课题组一致认为,在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能引导
6、教师冷静理智地对待学生偶发事件,调整心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积累教育智慧,关注所谓的差生,优化师生关系。通过我们的研究,以期达成与解决运用教育智慧,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我们预期能够实现:一是转变教师角色意识,为智慧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提供保证。二是调整教师心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不给学生贴标签。三是帮助学生审视自我,悦纳自我,寻找和利用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形成正能量。四是掌握倾听艺术,在与学生充分共情的前提下探究学生心理,激发学生潜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三、
7、研究的主要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从而实现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二是怎样引领审视自我,悦纳自我并做到自我开放,学会沟通与交流,释放不良情绪。三是在探寻偶发事件的心理因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利用“黄金规则”与人交往,减少“绝对化”观念。四是解决教师对“后进生”的偏见,利用“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对待学生偶发事件,去掉“过分概括化”“糟糕之极”等不合理信念,重新审视学生偶发事件,减少教师的工作压力和焦虑情绪。四、课题研究的方法1、调查法。通过对偶发事件案例
8、中学生的访谈和调查,了解事件背后的必然因素,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学生心理因素,进行综合分析。2、观察法。跟踪观察个案中的学生,记录其学习、生活、性格、情绪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变化,并寻找变化原因。3、量表测量法。运用艾森克人格问卷量表、汉密尔顿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等简单的心理测评工具,检测个案中学生人格类型和抑郁、焦虑程度,探讨心理因素与偶发事件之间的关系。4、实验研究法。本课题采用的实验研究法,针对研究对象,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实验因子相伴随的现象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