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育科研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育科研

ID:43517686

大小:377.50 KB

页数:59页

时间:2019-10-09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育科研_第1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育科研_第2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育科研_第3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育科研_第4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育科研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育科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育科研胡兴宏2005年7月一、新课程的特点(一)新课程将会带来的变化1、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三方面目标的整合;2、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联系,重视学生兴趣和学习经历;4、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处理信息、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能力;5、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

2、、学生的适应性。(二)新课程的几个特点1、着眼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现代学习方式主要特征是——主动性(我要学)、自主性(我能学)、差异性(按个性化的方式学)、体验性(在亲历和体验中学)、探究性(在解决问题中学)、合作性(在交流与分享中学)。2、讲究平衡与结合课程结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平衡,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平衡,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平衡;课程目标——“打基础”与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平衡和结合,认知发展与情感体验的平衡和结合,多元智能的发现和开发;学习内容——文本学习与行为实践活动的平衡和结合,事实知识、原理和规则知识、方法策略知识学习的平衡和结合;学习途径——课内学

3、习与课外学习的平衡和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平衡和结合,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平衡和结合,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平衡和结合……3、不确定性增加旧课程——关注学生单方向发展的目标定位,统一教材,统一考试,重书本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学生被动的学习,单向的信息传递……——确定性特征明显;新课程——教学目标和结果的多元取向,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个别化教学和教学对象的流动性,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方法运用上的自主性,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评价标准的弹性化和多元化,多向的信息传递……——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二、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案例分析:“共振现象”教学第一次设计与

4、教学——老师先是播放了1940年美国一座860米长的塔柯姆大桥被风吹倒的实况录像。之后又给学生介绍上世纪中叶法国里昂市附近一座长102米的桥,因一队士兵在桥上齐步走引起桥梁坍塌,死亡226人的故事,并展示了实验员制作的模型。接下来是声音振碎玻璃杯的图片展示和介绍。介绍了上述三个事例之后,老师说:“上述的三个事例都和振动有关,但是什么样的振动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呢?通过下面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接下来,他开始按照教材的顺序,向学生介绍固有振动、阻尼振动以及受迫振动、共振等概念。凡是教材上提到的知识,老师都一一进行讲解或者组织学生学习,为了调动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内,大大小小的实验和录像就出现了

5、9次,平均4.4分钟一次。整节课的教学气氛很活跃。但当老师让学生用本节课所学习知识来解释新课引入时三个事例时,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描述并得出结论,无奈之下,教师自己只好代劳。课后反思赞成者——“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材上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紧凑”;“自己研制的几个实验很有新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新疆伽什地震的有关资料及时充实到教学之中,注意和日常生活、社会问题的联系,丰富了教育资源”……反对者——“这样的教学安排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实验太多,学生来不及思考和消化,整个感觉就象是走马观花”;“各个部分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学生的思维不是连续的,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执教

6、老师也感觉到这节课上得不理想——“教学的素材比较多,总想者能够完成这些教学内容,所以上课时关心学生少了,注意力放在如何控制好时间以及如何完成教学计划上来,造成师生之间的配合不够,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调动起来。”第二次上课在新课导入部分,决定只讲一个事例,其余的留给学生课后讨论。考虑到塔柯姆大桥录像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效果,选定了这个事例。构思出了一个模型。只安排了4次学生实验,基本上每个教学环节一个,给学生的思维活动留出了一定的空间。课后反思——从塔柯姆大桥的录像到桥梁模型过渡自然,通过建模,给学生提供了将现实生活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加以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符合“从社会、生活到物理,再从物理回归到

7、社会、生活”的教学指导思想。存在的问题是,从大桥的模型到受迫振动、共振概念的提出不是学生自己得到的,没有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第三次上课——注意到了前后知识的比较,在比较中很自然地引出了固有振动、受迫振动等概念,并由此巧妙地过渡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去。“共振现象”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最初关注的只是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所以才出现了40分钟9个实验的“大容量”的课堂教学。这种“大容量”多体现在知识的重复、变换角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